中評社北京12月7日電/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城市更新是促進城市轉型發展、建設人民城市的重要途徑之一。從國內外城市發展實踐來看,城市更新不僅是城市存量空間重構和價值提升的過程,也是通過推動城市文化傳承與創新、激發城市文化活力,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提供不竭動能的過程。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應堅持系統觀念,從歷史、比較和治理等多重維度認識城市更新過程中蘊含的文化價值,理解城市文化具有的傳承性、差異性和包容性,努力把城市建設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
從歷史維度看,城市更新需注重文化傳承性。
城市是一個有機生命體,文化是城市發展的基因與內核,是一個城市基於其歷史、地理、環境等因素形成的特有的價值觀念、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城市不斷發展創造著巨大物質和精神財富,並不斷孕育和萌發著創新活力和動力,影響著人類發展的前途與命運。從古至今,每個城市的產生、成長、成熟的演變過程,都具有文化的可溯源和可持續特徵。從實踐來看,城市更新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認識、理解和建設城市的思維和方式。城市的文化古跡和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強化文化傳承是城市更新的內在要求。無論是為了應對“大城市病”問題進行的舊城功能調整和舊居住區改造,還是通過舊工業區文化創意開發、歷史文化街區重建為城市經濟提質增效,都不能脫離城市發展的歷史脈絡進行。同時,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強調文化保護與傳承並不意味著故步自封。城市文化會不斷適應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新需求,被賦予時代新內涵並融入城市生產、生活、生態中,塑造城市文化生態、改善要素供給結構,創造出新的市場和社會需求,推動城市從粗放型外延式發展轉向集約型內涵式發展,為城市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要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係,從制度上保障實現城市功能提升、生活品質改善與歷史文化保護三者有機統一。要堅持“留改拆”並舉、以保留利用提升為主,全方位、立體化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同時,尊重、保護和延續城市文化脈絡,注重留存城市自身的文化記憶,保持原有城市歷史文化遺存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可持續性,不斷挖掘城市文化資源、闡釋城市文化價值、塑造城市文化品牌,把城市文化的保護與挖掘納入城市更新項目規劃、建設、管理的全領域、全過程。
從比較維度看,城市更新需注重文化差異性。
提升城市競爭力,需要通過吸引較多物質資本、高質量的人力資本和有效利用土地資源,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城市更新是在挖掘城市傳統競爭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培育城市比較優勢和形成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一個城市長期形成的獨特地域風情、人文底蘊,既是城市有機體的組成部分,也是區別於其他城市的重要特質。自工業革命以來,城市發展大多以增加物質財富為主要目標,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演進,城市發展逐漸向重視精神生活和人文體驗轉變,城市文化的差異性影響日漸凸顯。在城市更新過程中保持並凸顯城市文化的差異性,既有助於鞏固城市特質,提升城市文化的吸引力和輻射力,也有助於增強城市各類主體的共同意識,提升城市發展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進而增強城市在區域乃至世界競爭中的話語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