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10日電/據科技日報報導,“截至今年10月,我國5G基站數占基站總數的28.1%,占全球5G基站總數的60%。5G用戶數占全國移動用戶數的43%,占全球60%。按照目前的進度,明年上半年我國5G用戶數將過半。目前5G的流量大概是4G的4倍至5倍,下行流量不論峰值、均值都在4G的7倍以上,上行流量在3倍以上。”5G商用進程過半,作為重要的參與者和見證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密切關注著5G表現。
成績之外,他也不諱言問題。“有聲音認為5G還沒有完全發揮應有水平。”鄔賀銓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直言,在消費應用場景,5G帶寬能夠支持4K、8K,但終端的成本、成熟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應用的拓展,導致很多消費者體會不出5G優勢。在工業領域,工業互聯網在機器視覺、遙控機器人方面應用相對較好,但在離散製造和流程製造的生產線應用方面不盡如人意,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工控系統標準的碎片化。5G網絡本身也需要提高能力,特別是降低時延和提高可靠性,以滿足工業生產的高要求。
在信息技術領域,今年出現兩個不可忽視的熱點——生成式人工智能和5G-A(5G-Advanced)。鄔賀銓認為,這兩項技術的蓬勃發展將給5G的技術提升和應用拓展帶來巨大想象空間。
就前者而言,人工智能大模型不僅可以優化移動通信網絡,而且已經可以裝載在終端上。“目前的終端已經能支持10億量級參數的推理,明年可能達到100億量級,相當於比GPT-2的能力還要強。終端一旦具有這個能力,可以支持用戶生成3D和VR視頻,可能會帶動終端本身的大量普及。”鄔賀銓說。
後者則是當下行業企業競爭發力的領域,相比5G,5G-A帶來管道能力時延、帶寬、確定性三項能力的大幅提升,是5G通向6G的必由之路。
5G在發展之初雖然提出面向工業應用,但面向消費應用的思路主導了其系統架構設計。現在來看,5G還不能完全滿足工業應用對大上行帶寬、確定性時延、高可靠與精定位等能力的要求,這是5G-A的市場機會,也是5G-A面臨的挑戰。
“5G-A的發展目標是2025年進入全部商用。它有望在峰值、連接密度、定位精度以及比特能效方面比現有5G提升10倍,可以承載更多的工業應用,並通過輕量化技術降低成本。”鄔賀銓說,他強調,5G-A只是5G在功能和覆蓋上的升級,並不取代5G;5G-A也不是6G,它在網絡體系架構上和5G一樣,更多的是通過射頻等技術挖掘5G潛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