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11日電/習近平總書記前不久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強調,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健全自然壟斷環節監管體制機制。由於油氣、礦產等資源具有天然的稀缺性,此類自然壟斷行業具有規模經濟效益,相關開發利用過程的外部性影響不容忽視,同時,隨著經濟增長和國防建設需要,部分資源缺口日益增大會影響國家安全。因此,增強中國礦產資源安全保障和綠色支撐能力,對於維護國家安全和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意義重大。
經濟日報發表陝西省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員周賓文章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兩山”理念為指引,中國加快推進礦業權交易管理和出讓機制改革,重要能源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等方面的制度不斷完善,使得全國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不斷加強,主要礦產保有資源量總體呈現增長態勢。10年來,新發現23個億噸級油田和28個千億方級氣田,80餘座老礦山新增資源量達到了大中型礦山規模,且一大批生產礦山的服務年限得到延長,並且加快修訂和出台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礦山綜合整治、九大行業綠色礦山建設、礦山安全生產管理等措施,推動了全國礦山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改善,穩步推進礦產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重要礦產資源“三率”不斷提升。如今,已累計建設國家級綠色礦山超過1100座,15個省制定發布了綠色礦山建設地方標準,一批綠色礦業發展示範區陸續創建,大大加快了中國礦業領域生態文明建設步伐。
文章指出,礦產資源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當前,中國礦產資源儲量僅為世界的7%,消費量約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且八成以上戰略性礦產依賴進口,礦產資源供需結構性矛盾較突出。同時,存在著中國礦業數字化、智能化、安全化、綠色化水平有待提高,礦業國際競爭力需要增強,礦山生態保護模式有待改進等問題。為此,需多措並舉,增強礦產資源安全保障和綠色支撐能力。
文章提出,加強開源與節流並重,提升礦產資源安全保障能力。加強基礎研究,推進現有地層綠色勘查,探查“第二深度空間”礦產資源,確保重要礦產尤其是24種戰略性礦產實現增儲上產。加強“三稀”礦產資源戰略儲備及“探―采―加―用―銷”全鏈條管控。強化礦產資源總量剛性約束,提高共伴生礦探查能力和尾礦循環再利用效率,推進“城市礦產”示範基地和“無廢城市”建設,促進礦業城市靜脈產業發展。
加快實施科技創新驅動,推進礦業領域新型工業化。推動礦業與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等領域“四鏈”深度融合,通過強鏈、固鏈、補鏈、延鏈,提高中國礦業的數字化、智能化、安全化、綠色化水平。對重要能源礦產和對外依賴度較高的戰略性礦產,加快突破複雜共伴生礦的探采、選冶等技術瓶頸,加快實現產業鏈的技術工藝安全可靠、先進適用、自主可控、綠色低碳。
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各自效能,提高中國礦業國際競爭力。各地要深化礦業權市場“放管服”改革,加快落實“淨礦”出讓相關政策,推動礦業權優化配置,加快礦業全產業鏈生態服務體系建設。強化政策引導、標準制定、市場監管等政府職能,加強安全生產、節能環保等領域督查,並做好與國際ESG規範接軌,出台中國礦業ESG標準,提高國內企業環境信息披露質量和時效性。不斷深化海外優質礦產資源的國際合作投資開發,提升中國在國際礦業市場中產品供給和定價、產能合作、投融資和市場治理等方面的競爭力。
積極推動綠色礦業發展,探索“價值創造型”生態保護模式。扎實推動綠色礦山高水平、高質量、高標準建設,減小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生態環境損害和次生災害。堅持系統觀念,採取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相結合的技術措施,提升礦區生態系統韌性。因地制宜發展林下復合經濟、田園綜合體等,支持物種繁育、科普教育、休閑觀光等多功能園區建設,增強公眾的環保意識,實現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同步提升。探索生態保護模式由“財政補償型”向“價值創造型”轉變,促進綠色礦業發展與資源地區轉型形成良性互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