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商大廈是東莞地標性建築,也曾是東莞第一高樓(中評社圖片) |
中評社香港12月12日電(評論員 林艷)今年是莞台融合發展35周年,也是國務院批覆同意出台《東莞深化兩岸創新發展合作總體方案》之年,中評青年東莞訪問團於11月28日至30日赴東莞採訪報導。期間,實地走訪了學校、醫院、企業、協會及政府部門並專訪了有關負責人,還舉辦了“東莞深化兩岸創新發展合作的實踐與機遇”座談會。此行不僅令中評青年東莞訪問團震撼於莞台各領域融合之深,更感歎於“東莞模式”正是兩岸融合發展“雙向奔赴”的典型案例。
第一,東莞在兩岸融合發展中敢為人先,角色獨特,是“雙融合”的試驗區與示範區。
長期以來,東莞因其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以及深厚的兩岸交流合作基礎,在兩岸融合發展中扮演著獨特的角色。作為台胞台企進入大陸時間最早、投資最密集的城市之一,東莞台資企業的數量和投資額均居全國前列。自1988年首家台資台企進入東莞以來,全市累計批准的台資企業超過一萬家,約占全國十分之一,目前在莞的台胞超過5萬名,素有台商“第二故鄉”之稱。歷經35年發展,如今的東莞不僅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東莞台灣名品博覽會”,也有大陸第一所台商子弟學校,還有被譽為“天下第一台協”的東莞市台協、地標性建築“台商大廈”等。可以說,此次國務院批覆同意出台《東莞方案》,正是凸顯了東莞在兩岸交流合作中的突出地位,彰顯了東莞對台工作的獨特優勢。
與此同時,東莞身處粵港澳大灣區,是大灣區建設和兩岸融合發展兩大戰略的交匯點。我們看到,兩大戰略產生“化學反應”的例子在參訪中隨處可見。比如,東莞積極探索研究將莞港澳機制化合作經驗運用到莞台合作中,以“港澳藥械通”這一灣區新政為例,東莞正在積極探索“台灣藥械通”,讓“港澳藥械通”擴展到台灣已經上市的藥品器械,爭取在台心醫院也可以使用,這就是以大灣區政策推動台胞就業、居住、生活便利化的一次積極嘗試。
我們相信,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以及兩岸融合發展兩大歷史進程的推進,東莞將充分發揮莞港澳台資源集聚的獨特優勢,推動形成東莞與港澳融合發展、東莞與台灣融合發展的 “雙發展”格局,其作為政策互通、機遇共用的重要樞紐特點以及“雙融合”實驗、示範的作用必將會越來越凸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