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16日電/近期以來中央及地方各部門出台一系列穩增長、促消費的政策舉措,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拉動作用持續發揮。今年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3.2%,明顯高於去年全年水平,消費向好趨勢明顯。與此同時,人們在消費過程中更加傾向於選擇高性價比的產品,一定程度上映射出消費領域的新動向。不斷提升消費供給質量,優化產業結構,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需要我們全面探究這一新轉變的深層次成因,並採取有針對性的舉措進一步促進消費。
把握當前消費發展的新趨勢
光明日報發表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家》編輯部副研究員張鵬、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全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教授李萍文章分析,第一,理性消費成為主流。當前中國越來越多的居民在消費中注重控制不必要的消費支出,決策更重視綜合性價比,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消費結構更趨理性。2023年中國奢侈品市場銷售額下降了10%,消費者對於高端市場的消費需求逐漸減弱,超過一半的消費者更加注重產品的實用性和性價比。二是超前消費有所減少。2022年末到2023年初居民部門宏觀杠杆率明顯放緩,負債消費持續減少。可以發現,消費者正在通過更審慎的消費抉擇來保持或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居民消費更加趨於謹慎和理性,反映出消費觀念的升級。理性、獨立和個性化的消費選擇意味著人們的消費觀念趨於成熟,更多消費者開始審視消費習慣,反思消費觀念,重塑消費行為。消費觀念的轉變引導消費者更傾向於購買性價比高的商品和服務,而不是盲目地追求高價名牌;消費選擇更加立足自身需要,而非社會評價,杜絕盲目消費。理性消費、追求高性價比、摒棄盲目消費,恰恰是消費觀念升級成熟的重要標誌。
第二,網絡消費激活潛在需求。中國居民尤其是老年群體和農村消費者越來越偏好通過網絡購物來滿足消費需求,消費場域由線下轉化為線下線上並行,增加了消費選擇,提高了消費透明度,激發了潛在消費需求,擴大了消費總需求,促進了消費需求的轉型升級。網絡消費打破傳統的行業壁壘和信息壁壘,消費者可以便捷地獲取各種信息和知識,對商品和服務的選擇更加廣泛。消費者通過各種網絡評價和用戶反饋來瞭解產品的質量和服務水平,能夠更加準確地選擇商品和服務。網絡消費突破了地域限制,有助於激活縣域消費需求,促進城鎮和農村居民消費升級,進而縮小城鄉消費差距、加快城鄉消費融合發展的步伐。隨著鄉村振興基礎設施建設的加快推進,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普及率快速提高,促進了網購下縣下鄉,網購已成為縣城和農村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鄉鎮居民為代表的縣域消費需求被激活,下沉市場消費規模增速明顯。
第三,消費模式更具個性化。2023年上半年,“淄博燒烤”“特種兵式旅行”火爆消費現象的背後,是年輕消費者群體的崛起,他們拓展了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模式,催生消費模式升級,正在重塑消費市場結構。當前,青年消費群體(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已成為消費市場的生力軍。一方面,年輕消費者更加注重品質、個性化、時尚感等方面的體驗。《2023年中國消費者趨勢》報告表明,超過一半的年輕消費者更加注重產品的品質和個性化,這一比例較往年也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年輕消費者是數字化和互聯網的“原住民”,他們更依賴通過互聯網和移動支付進行購物和社交,對於線上線下的融合和跨界消費有著更高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創造、引領著消費模式的潮流變化,這進一步拓寬了消費市場的邊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