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1日電/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傳達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強調“要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加大核心技術攻關力度,改革完善‘三農’工作體制機制,為農業現代化增動力、添活力”,為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現階段,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仍是社會主要矛盾的集中體現,農業農村仍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突出短板。農業的出路在於現代化,而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又在於持續推進科技進步和深化農業農村改革,衹有堅持“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才能實現農業現代化、建成農業強國。
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光明日報發表四川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蔣永穆文章介紹,新中國成立以來,基於農業技術創新和經營體制改革,中國在持續保障糧食增產、農業社會化服務增效和農業產業提質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但農業現代化進程仍然相對緩慢。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是新時代推動農業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依靠科技驅動農業現代化發展,是由中國農業的生產經營基礎所決定的。中國是農業大國,但並非農業強國,農業生產基礎條件薄弱,主要體現在:一是人均耕地資源匱乏。目前中國擁有耕地資源約占全球總量的7%,總量位列世界第三,但人均耕地面積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二是土地條件有限。全國現有耕地質量的平均等級為4.76,基礎地力較差、生產障礙因素突出且短時間較難改善的耕地面積占比高達21.95%。三是農地利用效率低,面臨著人口外流導致的農地拋荒、棄耕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必須通過加快農業科技創新不斷提升農業生產力,為農業現代化增動力、添活力。
新時代中國農業現代化有了更高的目標定位,需要通過改革進一步激發農村發展活力,促進城鄉融合發展。這主要體現在:一是農業現代化要保障更高的生活水平,適應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所帶來的農產品消費提檔升級,特別是保障優質農產品的供需平衡,提供更多量、更多樣和更安全的農副產品,構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給體系。二是農業現代化要提供更多的功能服務,著眼於從產品性農業向功能性農業轉型的趨勢,逐步強化農業的功能定位,因地制宜發揮農業的生態、人文、康養與社會價值功能,提升農業綜合競爭力。三是農業現代化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轉變生產經營模式,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探索可持續的發展方式。實現上述這些目標,需要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不斷完善農業農村發展的相關體制機制,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科技驅動農業現代化,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
文章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科技驅動農業現代化發展,重點是持續深化數字、生態和生物技術的創新及運用,孕育和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以數字技術為支撐,發展“數字農業”。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借助現代數字技術對農業生產的全過程進行分析、設計、控制,確保農業資源合理高效利用,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和品牌影響力。聚焦農業數字化標準體系的構建、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經營主體的技術培訓和數字治理能力的提升等,著力推動基於數字技術的農業生產流程再造,不斷拓展農業生產經營形態,創新農業產品及服務的消費場景。
以生態技術為支撐,發展“綠色農業”。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必須改變粗放的農業生產方式,踐行農業綠色低碳生產理念,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綠色農業,一方面應抓好生態技術這一基礎支撐,尤其是加快發展與農業生產相關的物質循環、耕地保護、土壤修復、作物營養管理等方面的現代生態技術;另一方面應基於技術創新與運用,深入推動土地等農業資源循環利用,確保農業高效產出與生態持續優化的動態演進及長效平衡。
以生物技術為支撐,發展“生物農業”。生物技術與農業生產的結合,能夠極大提升農業生產力,夯實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基礎。加快生物技術的創新研發和實踐運用,是突破傳統自然生產力局限的一個重要手段。加快生物技術在作物育種、基因改良、生物防害和微生物利用等方面的運用,可以開拓新的技術應用場景,對生物內在機能進行定向干預,生產出更多更符合生產生活需要的農業產品,突破糧食增產的生物性局限,更好保障糧食及食品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