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設郡安邊 農牧往來
http://www.CRNTT.com   2024-01-21 15:08:32


 

  補隆淖漢墓群分布於河拐子古城的四周,侯仁之、俞偉超先生考證其為漢代朔方郡臨戎縣城,認為現在的黃河河道已東移,漢代的河道應在補隆淖古城以西,即該城原本在北流黃河以東的鄂爾多斯高原地區。補隆淖古城出土的陶器組合,同陶升井和保爾浩特古城周邊墓葬所出差異較大,有較多後兩者沒有的器型,如鴞壺和扁壺等。究其原因,應是該城址原本位於黃河之東,與陶升井和保爾浩特古城分踞黃河兩岸,因而其墓葬的隨葬內容呈現出的是河東的文化樣貌。後因黃河河道東移,才形成了目前所見三座城址同位於河西的狀態。此四處墓群的發掘,為臨戎、三封、窳渾縣城故址的確認提供了重要的佐證。

  二、民族交流的生動例證

  朔方郡是農業文明與游牧文明交流融合之地,是中國古代民族交往的歷史見證。漢朝軍事力量的增強,使得匈奴不斷南歸降漢。《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漢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於單亡降漢,漢封於單為涉安侯”。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渾邪王、休屠王降漢,漢朝贈以豐厚物資,並妥善安置,“既至長安,天子所以賞賜者數十巨萬。封渾邪王萬戶,為漯陰侯”。西漢末年,漢匈之間融合越發頻繁。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匈奴單於呼韓邪遣子入侍漢朝。數年後,呼韓邪單於朝漢,成為歷史上第一位朝漢的匈奴單於,並在長安待了一個多月,獲得漢朝的隆重接待,後由漢軍護送出雞鹿塞,留居光祿塞下。

  漢匈之間的相互融合進一步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穩定。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對漢元帝表示願當漢朝的女婿,於是便有了昭君出塞的故事。東漢建武二十四年(48年),匈奴內部發生動亂,建武二十六年(50年)南匈奴歸附東漢。歸附的匈奴部眾成為駐守朔方的重要力量,《後漢書》記載,右賢王率領部眾屯駐朔方郡,助漢朝戍衛北地。漢匈之間的融合發展達到了一個高峰。

  在今河套地區的漢墓群中,發現諸多帶有漢匈民族融合特徵的器物。比如,在召灣漢墓群中出土了舉世聞名的“單於和親”“單於天降”瓦當,在漢墓中也出現了用牛羊頭蹄殉葬的習俗。隨著漢匈關係趨於和平友好,陰山一線的河套地區呈現出“往來長城下,邊塞無烽火”的景象,遷徙至此的漢人與匈奴人開始和平相處交往,生活方式也逐漸互受影響,民族交融延伸到政治、文化、生活等各個領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