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6日電/近期,紅海貿易主動脈遭受的武裝襲擊引發全球關注。丹麥、德國等國家和地區的船運公司已經作出調整,使得亞歐之間的船運距離增加6000千米(10天)。此次紅海危機的解決路徑再次為中國外貿敲響警鐘。適當拓展在承運能力、路徑選擇和貿易網絡上的多樣性,將為2024年乃至未來外貿的可持續增長提供更有效支持。
經濟日報發表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周密文章表示,中國外貿雖然面臨巨大挑戰,但整體規模依舊排在全球首位,在全球供應鏈上扮演著重要角色。
文章指出,拓展外貿藍海可能有兩條主要路徑:
一是探索改進現有貿易商品的國際網絡,建立更有效的供需連接路徑。信息技術的發展加快了市場供需匹配的速度,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間的貿易聯繫也變得日益緊密。跨境電子商務有效地降低了買賣雙方形成交易意願的能力,為擴大市場選擇的多樣性、提高生產和製造的計劃性創造更好條件。應繼續推動貿易夥伴間自由貿易協定等經貿規則建立和實施的進程,為經營主體參與國際貿易提供良好的預期。加快跨境供應鏈的發展引導,為標準和規則互認、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創造良好條件,降低企業等經營主體參與國際貿易的門檻。用好進博會等進口平台,增加從更多發展中國家進口的規模和產品種類。以貿易為紐帶,推動農業技術合作,以訂單農業的方式增加預期管理,在為中國消費者提供更為多元、高品質商品的同時,增加發展中國家出口創匯能力。以非洲為例,伴隨中非貿易的增長和非洲大陸自貿區的建立,中國與非洲國家間的貿易聯繫增加,中間品貿易加速發展,中歐貿易可以與中非貿易逐漸形成互補餘缺、相互促進的發展態勢,同時實現物流交通網絡的發展,降低單一海陸運輸的貿易脆弱性。
二是通過模式或內容創新滿足市場需求,實現改進經貿聯繫、提升全球價值鏈發展的目的。伴隨技術進步和規則發展,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之間的融合發展明顯提速,顯著增加了貿易的可能性。2023年以來,中國的電動汽車產業獲得了較快發展,中國也成為全球重要的汽車貿易大國。儘管電動汽車出口進一步高速增長可能會受到更多阻力和干擾,但要保持貿易額的穩定,仍需要從全生命周期增加消費者的使用價值、改善其使用體驗。數字貿易快速發展的時代,附著於產品之上的各類數字服務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可能形成新的國家間、市場間發展關係,服務於數字經濟時代的社會需求。高新技術產品是2023年中國出口的亮點,中國各產業領域研發的持續高額投入和巨大的應用市場為具有更高性價比商品的出口創造了條件,新市場的開拓有著廣泛空間。差異化和個性化將成為消費者的新需求,自消費逆向定義生產製造的供需關係模式可能變得更為普及,這不僅需要柔性生產製造能力的提高,也對相應的物流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4年,中國經濟將在持續擴大開放和推進市場一體化建設中形成更強的發展動能。儘管如此,面對紅海危機的影響仍需做好謹慎應對,有效用好中歐班列,進一步增強中國參與全球經貿合作的韌性,繼續為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