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青少年在國外遭遇“虛擬綁架”
http://www.CRNTT.com   2024-02-01 11:08:18


 

  張琳的一位朋友陳女士介紹,沒聽說張琳在工作和生活上有任何異常。張琳失蹤後,她的家人處在巨大的煎熬中。

  北京時間1月10日晚6點40分,記者從中國駐德國漢堡總領館獲悉,漢堡警方已找到張琳,她身體健康,沒有生命危險。

  1月25日,張琳的母親告訴記者,女兒遇到了騙子。對方冒充國內的公檢法及銀行工作人員,讓張琳切斷和周邊人的聯系,向張琳母親發去假裝是張琳被綁架的照片和視頻,騙取贖金。

  專家

  騙子利用國內外信息差制造“虛擬綁架”

  “在這類詐騙案中,冒充公檢法是騙子常用的手法。”北京市公安局刑偵總隊十支隊副支隊長蘇興博解釋,他們可能通過電話告知受害人涉及一樁案件,要求受害人切斷和外界的聯系,并配合調查,這一要求的目的是避免警方和受害人家屬與受害人取得聯系。如果受害人是遠離家鄉,在國外獨身一人生活的未成年人,話術會根據受害人的身份進行調整,要求其遠離人群,從而造成失聯的假象,再向受害人在國內的家屬索要贖金,形成“兩頭騙”的“虛擬綁架”案。

  蘇興博表示,在這類詐騙案件中,騙子利用的是受害人和家屬的信息差——由於雙方地理距離遙遠,存在時差,受害人和家屬常常會存在溝通不暢、信息未能同步的情況。盡管騙子采用漢語,但不能說明騙子是在中國境內作案,大多數時候,騙子是在海外作案。

  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互聯網協會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沈括也認為,此類詐騙案中,受害人通常是跟家屬或親近的人存在明顯的時空差異,比如留學生、境外務工人員等。

  “騙子通常會利用時空差異虛構事實,可能會告訴受害人有某種緊急的公共事由,比如學校、單位的通知,案件的偵查等,并要求他們切斷與外界的聯系,從而配合調查。”吳沈括分析,他們可能會跟受害人家屬說,受害人遇到航班危險、車禍、被綁架等突發事故,要求家屬快速打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