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5日電/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遺址發現的狩獵、采集、用火、刻劃等行為反映了怎樣的早期人類社會圖景?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的考古學研究有哪些新進展?史前單體聚落的水資源管理和利用是怎樣的面貌……”日前,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23年中國考古新發現”上,四川資陽市濛溪河舊石器時代遺址、福建平潭縣殼丘頭新石器時代遺址群、湖北荊門市屈家嶺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清澗縣寨溝商代遺址、新疆吐魯番市西旁唐宋時期景教寺院遺址、內蒙古巴林左旗遼上京皇城南部建築遺址等6個項目入選“2023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濛溪河舊石器時代遺址:
●揭示約5萬至7萬年前人類的遠古生活圖景
“濛溪河遺址位於四川省資陽市,主體年代距今約5至7萬年。經初步綜合研究和專家論證,遺址是一處世界罕見的保留大量石器、動物與植物遺存的舊石器時代綜合性遺址,也是現代人出現和擴散階段具有豐富植物遺存的遺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舊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長、項目領隊鄭喆軒的匯報從濛溪河遺址的地理位置開始。
時間回到2021年9月,一場洪水衝垮遺址附近的堤壩及河岸,暴露出一些烏木和化石。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22年、2023年連續開展搶救性考古發掘。
“目前,遺址已出土石器、動物化石及碎屑10.5萬餘件。石器原料以非常特殊的矽化木為主,工具主要為小型的刮削器、尖狀器,另有少量骨器和木器,是世界罕見的舊石器時代對骨、木等有機質材料加工利用的實證材料。動物化石豐富全面,包括象、犀牛、牛、鹿、獼猴、魚等數十種,大中小型、水生陸生、食草類食肉類都有,初步顯示出古人類對自然環境中動物資源的深刻認識和廣譜化的狩獵能力。”鄭喆軒說,“尤為重要的是發現了極為豐富且罕見的植物性遺存,包括大型樹木及橡果、核桃、桃、李等。”
在鄭喆軒看來,飽水環境下保留的系統、豐富的遺存蘊含著詳實的古環境背景、完善的生產(石、骨、木器)及生活(廣譜的動物、植物性資源)資料、多樣的行為模式(狩獵、采集、用火、切割等行為),以及早期古人類對精神世界的初步探索(刻劃痕跡),全面立體地反映了特定時段的早期人類社會圖景,為深入探討早期人類對特殊石料及有機材料的加工利用方式,對動植物資源利用的廣譜化,藝術萌芽和技術與認知能力發展、現代人的出現和擴散等重大問題,提供了重要材料。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王幼平表示,這些豐富的新發現,生動展示了一個遠古時代古人生產生活的歷史場景,讓公眾對遠古時代的生活場景不再只靠想象,而是觸手可及,“尤其是濛溪河遺址除石器外,還保留了非常多的植物遺存,比如橡果、核桃、桃等,為研究舊石器時代提供了寶貴的新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