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技術進步對就業結構影響的建議
文章指出,當前,中國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傳統的生產技能折舊非常迅速,適應數字經濟時代的技能供給不足。這就需要更好地統籌教育優先戰略和就業優先戰略,不斷改善高等教育質量,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補齊欠發達地區和鄉村地區基礎教育短板,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體制機制。
一是不斷改善高等教育質量。高等教育質量是高技能人才供給的生命線。當前,中國高等教育規模龐大,但教育質量仍有待提高。要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加強STEM學科(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教育和“四新”專業建設,提高理工科人才培養比例,持續優化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結構。不斷創新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尤其是加大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培養適應創業型社會轉變的復合型人才,提高高等教育服務世界科技前沿、經濟主戰場和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
二是完善與職業變革相適配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數字化與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推動了職業變革,與數字化技術互補的新型職業類型大量湧現,而傳統的職業教育仍無法滿足新型職業人才的培養需求。因此,要加快職業教育現代化進程,探索建立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人才培養互聯互通的體制機制,暢通人才在教育體系內部的流動機制;探索綜合性大學舉辦高層次技工人才培養機制,以行業和職業需求為導向優化專業設置,增強技能人才培養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的適配度。
三是補齊欠發達地區和鄉村地區的基礎教育短板。中國的基礎教育供給責任主要在地方政府,而隨著人口城鎮化推進和城鄉間生產率差距擴大,欠發達地區和鄉村地區支撐基礎教育發展的資源越來越不充分。而從根本上解決就業的區域結構失衡與技能結構失衡,必須要從改善基礎教育著手,縮小城鄉間、區域間的基礎教育質量差距。一是要強化省級政府的統籌責任,推動基礎教育省內均等化;二是要加大中央財政對欠發達地區和鄉村地區的教育轉移支付力度,切實改善欠發達地區的辦學條件和師資條件;三是要不斷縮小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數字化鴻溝,利用數字化和人工智能技術增加欠發達地區和農村地區的優質教育資源供給。
四是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體制機制。數字經濟時代,勞動力市場需求結構瞬息萬變,強化職業技能培訓是提高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緩解結構性失衡、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根本舉措。因此,要加強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體制機制建設,加強與數字化、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相關的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轉崗再就業和適應數字經濟需要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