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體實踐中,雜技劇創作周期長,過程極為艱辛。院團需立足本團傳統節目特色來求新求變。以上海雜技團為例,秉持“中國文化、國際表述”的藝術生產準則,在雜技劇的創作上,以節目(技導和演員)儲備為基石,首先進行選題策劃,量身打造立意,其後遴選導演、舞台美術等團隊介入,再實施文本策劃,同步開展節目改進,最後磨合調整排練。這一過程短則數月長則數年,最終在多方整合下推出一台豐富多彩、蔚為大觀的舞台劇。其中導演調度、劇本修訂、技巧節目研發和訓練、道具革新與製作、舞台裝置研發與製作等,都需要大量的時間與人力、物力的投入。每個創作元素之間的關係都不是割裂的,而是緊密聯繫,相互依存也彼此成就的。這一切的集約合成,都需要高度的製作統籌和審美統攝。
雜技的真實功夫與戲劇的假定表演之間存在著幾乎不可調和的矛盾,雜技劇對演員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演員沒有程式可循,卻承擔著比一般戲劇演員更繁重的任務;技導在節目設計中除了要保持雜技的驚難絕險美等本體特色外,還要留給演員表演角色的空間和時間;導演手法的施展和藝術手段的調動,必須首先作用於雜技技巧節目的展示,其次幫襯到演員的表演,然後才可能談到舞台調度、整體呈現和藝術追求。雜技演員經過多年的專業訓練後走上舞台,衹有在扎實的雜技功底基礎上完成節目表演這第一功能,才可能分神顧及戲劇表演部分的傳情達意,甚而更進一步忘我地進入規定情境,實現個性化塑造人物這第二功能。
截至目前,雜技劇的創作已經鍛煉出一批富有實戰經驗的主創隊伍。許多的雜技演員也在每台劇目上百場的演出中得到培養,他們不單各自身懷絕技,還擁有了一定的戲劇表演能力和相對豐富的舞台經驗。但這還遠遠不夠,雜技劇如要獲得更遠大的前途,其創作規律需要提煉,理論體系需要建設,審美與評判標準也亟待建立,這些都直接影響到雜技劇今後的良性發展,不僅是雜技人正在面對的課題,也需要社會各界尤其文藝評論的更多參與和支持。
(來源: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