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陶瓷博物館裡感受“人間煙火”
http://www.CRNTT.com   2024-02-12 16:00:07


  中評社北京2月12日電/據河南日報報導,2月8日上午,農曆臘月二十九,記者來到鄭州市紫荊山公園東南角的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門口的兩排大紅宮燈及對聯營造出火紅的春節氛圍。

  進入二樓展廳,一個穿著黃色馬甲的小女孩主動上來講解:這組瓷器俑反映的是古代勞作的場面,《擊壤歌》中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中間的這組是牛拉碾盤,前面的女俑在用簸箕簸糧食……

  小女孩的講解生動而活潑。她告訴記者,自己名叫吳俊潔,是五年級的學生,以前在農村老家見過勞動的場景,也在博物館裡看到過單個的陶俑,但是成組的勞作俑還是第一次見到。

  “人間煙火——古代陶瓷中的衣食住行”展覽是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在春節期間特別策劃推出的跨年展覽,展出從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的陶瓷器100餘件,從衣、食、住、行、勞、酒、茶、娛八個方面,帶廣大觀眾感受古人的生活日常,品味蘊藏其間的優秀傳統文化。
  
  衣食住行勞酒茶娛,“人間煙火”撫人心。

  時下流行“漢服出街”,歷史上漢服究竟指的是什麼服裝?古人做飯使用的灶台有幾個灶眼?在南北朝時期擁有一輛牛車有多“牛”?……逛一逛“人間煙火——古代陶瓷中的衣食住行”展,這些問題都能找到答案。

  在一件綠釉陶尊前,小朋友邢皓軒“有模有樣”地介紹,這件陶尊是盛酒器,蓋子做成了博山爐的形狀,好看而且實用。邢皓軒同樣穿著黃色的馬甲,背後印著“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小小發現者”字樣。

  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副館長李紅新告訴記者:“今天來了60個小朋友,其中10個‘小發現者’擔任講解員。春節放假期間,他們將輪流為觀眾服務。”

  “小發現者”在講解,同來的小朋友在聽講解的同時,也時不時發出疑問。一個小男孩在一件舞蹈女俑前問:“古代的人為什麼這麼邋遢,裙子拖著地,不臟嗎?”“小發現者”撓了撓頭,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上來為“小發現者”解了圍:“這件舞蹈女俑穿的是在舞台上的表演服裝,不是日常服裝,我們看春節聯歡晚會,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拖地長裙呀!”小朋友恍然大悟地點點頭。

  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館長何飛說,幾千年來,陶瓷是與人們日常生活關係最密切的器物,陶瓷文物可以反映出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說服飾,從歷代陶瓷俑身上可以看到服裝的階段性變化。漢代的陶灶,灶眼從1個到5個的都有,幾個灶眼同時使用,蒸饃、煮湯、炒菜可以同時進行,既提高效率又節約燃料。從陶瓷文物上我們能看到古人的生活場景。

  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是非國有博物館,也是全國非國有博物館中為數不多的國家二級博物館。何飛說,近年來,非國有博物館事業發展迅速,已成為博物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鄭州市博物館總數已達112家,晉升“百館之城”,其中非國有博物館占了很大比例。

  在博物館一樓公眾服務區,很多觀眾忙著集卡蓋章。博物館還和郵政單位合作,聯合推出展覽明信片,觀眾現場加蓋“人間煙火——古代陶瓷中的衣食住行”展覽郵政紀念郵戳後,投入特設的郵箱,這些明信片將帶著中華陶瓷文化的種子飛向四面八方。

  (來源:河南日報)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