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如何看待四萬億背後的經濟發展韌性
http://www.CRNTT.com   2024-02-20 16:58:42


  中評社北京2月20日電/據北京晚報報導,歲末年初,西直門外大街由東向西的第一高樓已經改頭換面,掛上了“北京金融科技中心”的招牌。樓內,曾經以回廊式分割成的3000多個小店鋪也被重新區隔,變成寬敞的辦公區。

  2024年是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第十個年頭。舍掉那些曾經創造過不錯產值和利潤的工廠店鋪,是否衝擊了北京的經濟?北京在全國率先步入減量發展時代,是否意味著也同時“減”掉了城市發展的機遇和競爭力?這是不容迴避的問題。

  北京金融科技中心前身曾是“動批”地區的最大市場——世紀天樂服裝城。2018年,全面完成“動批”45萬平方米疏解任務半年後,北京啟動建設金融科技創新示範區,一座座批發市場陸續完成“鍍金”。

  說是“鍍金”,並不誇張。產業從服裝批發向金融科技轉型的過程中,人少了——從業人員從4萬降至1萬,日均客流量由10萬降至1萬;產值卻翻了數番——過去“動批”雖然每年能創造6000萬元的經濟效益,政府投入的各項管理成本卻超過1億元,轉型後一年稅收就有20億元。

  從“動批”推而廣之,整座城市的發展都必須算好投入與產出的經濟賬:管理成本的降低能使政府將更多的錢花在“刀刃”上;以更少的要素投入和能源消耗,創造更大的價值,才能謀求更長遠的發展。

  放眼世界,每座超大城市的發展軌跡都繞不開產業轉型、動能轉換這道難題。北京由“集聚資源求增長”向“疏解功能謀發展”的轉型,是痛定思痛。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硬約束、“大城市病”的糾纏、市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多重壓力促使北京成為全國第一個減量發展的超大城市。

  數據顯示,十年來,北京累計退出一般製造業企業超過3000家,疏解和升級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近1000個,北京城鄉建設用地規模自新版城市總規實施以來累計壓減130平方公里;但另一面,北京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到2022年已超過19萬元,在各省區市保持領先,達到發達經濟體中等水平。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