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的全面推進,是新發展階段中一個動態的、積極有為的、始終洋溢著新質生產力生機活力的過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到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其中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大幅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邁上新的大台階,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新發展格局,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階,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明顯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社會保持長期穩定,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等等。這些宏偉目標,無不與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繫。能否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實現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躍升,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已經實際地成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奮鬥目標的重要問題。
中國式現代化要以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為基礎和動力,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的標識和驗證。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首先離不開勞動過程主體能力的發展。勞動者的勞動能力通過科技創新可以提升到新的高度。掌握先進技術和科學知識,在勞動過程中能夠適應數字化、智能化要求的勞動者,日益成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過程的主體力量。其次,作為勞動過程客體的勞動資料,發生著質態上的新變化,先進的工程技術在新產業、新動能的作用下發生著新的變革,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設備、自動化製造設備等全新的勞動資料,日益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湧現,形成勞動過程中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再次,作為勞動過程客體的勞動對象,同樣發生著質態上的新變化,新材料、新能源等新的勞動對象,借助物質形態的高端智能設備特別是包括數據等非實體形態的新型生產要素,釋放出巨大的潛能。新質生產力是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先進生產力質態,中國式現代化也在新質生產力勢能和潛能的迸發中盡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時代光輝。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經濟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新發展階段、現代化經濟體系、高質量發展,到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刻畫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實踐過程,同時也成就了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理論創新,新質生產力所實現的“術語的革命”就是這一實踐過程和理論創新的集成,彰顯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北京大學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 顧海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