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春耕進行時:創新技術 智慧育種
http://www.CRNTT.com   2024-03-19 15:40:48


  中評社北京3月19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海南三亞市崖州區高地村,風吹稻田千層浪。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萬建民院士團隊種下的15畝水稻已經熟透,只等收穫入倉。

  “我們在海南進行水稻加代繁育,目標是培育出更高產、更好吃的水稻新品種。”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超說,田裡的水稻材料,很多來自黑龍江等地,在南繁進行冬季繁育後,要再將種子寄回,春耕時在當地進行更大面積的種植。

  由於光照氣溫優勢,每年冬春,全國800多家科研單位和種子企業的8000多名科研人員來到南繁育種、制種。26.8萬畝的土地,繁育出全國70%以上的農作物新品種。海南的南繁季,是很多省份春耕的先聲。

  走進崖州區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試驗田裡連片的大豆正發芽出苗。“這已經是南繁今年種下的第二季大豆了。”作物科學研究所大豆基因資源課題組博士高華偉介紹,剛收穫的第一季大豆經過脫粒、晾曬,正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南繁研究院的實驗室裡排隊等待分析,課題組在三亞有310畝試驗田,其中80畝種了4萬多份大豆種質資源,其餘的用於新品種繁育。

  田間育種,要記錄作物的生長特徵,尋找想要培育和保存的性狀。過去這項工作需要科研人員每天蹲守田裡,“一根筆、一杆秤,用牙咬、用眼瞪”,觀察記錄每一株豆苗、每一個豆莢的情況,耗時又耗力。如今則可以通過專業儀器完成表型采集、數據處理、性狀分析等全流程工作,全天候獲得生長過程的實時數據,省時又省力。

  高華偉介紹,實驗室裡,項目組正繼續進行大豆耐密性、耐旱性的性狀搜集,為下一步親本選配做準備。田裡剛種下的第二季大豆,有些成熟的品系正在進行區域試驗、生產實驗,完成品種審定流程後就能上市推廣。

  從“基地”到“矽穀”,南繁正煥發新活力。在以前,科研單位有“三愁”:一愁育種流程一肩扛,二愁成果轉化效率低,三愁知識產權保護難。崖州灣科技城於2021年在全國率先啟動種業合同研發外包服務模式(CRO)探索與產業培育工作,並於今年3月17日正式啟動智慧南繁CRO綜合服務平台,打通種業科研需求和服務供給,集科研、生產、銷售、交流和成果轉化等服務為一體,集聚各類種業服務主體50餘家。全面施行“揭榜掛帥”制度:企業出題、團隊接單、科技城聘請第三方驗核,不看論文數量、只重應用實效。進行知識產權“五合一”綜合管理體制改革,縮短植物新品種權測試周期。

  如今,一批批科研單位、種業企業扎根南繁:吸引2800餘家國內外種業企業入駐崖州灣科技城;搭建起4個國家級科創平台;涉種業經營主體收入總額突破67億元;截至2023年底,設立涉農領域7個院士工作站、成立2個院士創新團隊,累計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863名……海南春季育種,正向種業全產業鏈發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