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組織企業招聘活動,相關公司在校內面試2024屆畢業生。(圖源:光明圖片) |
中評社北京4月2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青年人作為優化勞動力結構的主要驅動力,其就業問題既關係社會民生,又關乎新質生產力背後的勞動要素新動能。因此,青年人就業問題受到黨和政府的持續高度關注。作為勞動力市場的一部分,青年勞動力市場狀況往往與整體經濟周期保持同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回顧過去一年,多重困難挑戰交織叠加,我國經濟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成績來之不易。在經濟波浪式發展的當下,以高校畢業生為代表的青年人就業面臨不少困難,就業形勢依然嚴峻。但隨著我國經濟韌性顯現,勞動力市場持續復甦,青年人就業新機會也隨之出現。
基於經濟學理論,就業與失業是經濟個體根據已有信息,權衡利弊後的自主選擇結果。失業問題的產生,存在多方面因素。
首先,對當前工作待遇的不滿、備考深造或工作倦怠等都可能導致青年人離開工作崗位。如高校畢業生出於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希望找到一份高薪工作,而在工資水平較低時,他們會選擇暫時不就業或“慢就業”,主動成為失業人群中的一員,以期找到更好的工作機會,讓自身勞動力發揮更高效力。
其次,隨著我國經濟結構不斷升級,新業態不斷湧現,其創造的新型工作崗位對人才技能和工作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可能導致部分青年人無法承擔勞動再培訓的時間、物質與精神成本,進而使他們陷入被動失業的困境;還可能引發求職勞動力間的“內卷”現象,以及加劇用工企業與雇員間的不平等關係。
最後,就業選擇也受個人發展規劃的影響。有研究顯示,高質量工作為高校畢業生提供了良好的職業發展平台,以及在實踐中提升和補全技能的機會,有助於他們更好規劃未來職業發展路徑。因此,多數畢業生十分看重首份工作。然而,剛剛走出校園的他們,通常很難“一步到位”。觀望等待,成為其在低質量就業和保留“應屆生”身份之間做出的主動選擇,或因就業信息繁雜而不得不做出的被動應對。但等待所導致的失業期,會給初出茅廬的畢業生帶來較大的社會、家庭和心理壓力,負面情緒的累積和工作經驗的缺乏,可能進一步阻礙他們順利融入勞動力市場,進而成為就業長期“困難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