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11日電/據經濟日報報導,旅遊是不同國家與文化交流互鑒的重要渠道,是發展經濟、增加就業的有效手段。發展旅遊業,有助於激發城市的創新活力,增進國民對世界的瞭解。
據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測算,今年“五一”假期,全國國內旅遊出游合計2.95億人次,同比增長7.6%,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同期增長28.2%;國內遊客出游總花費1668.9億元,同比增長12.7%,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同期增長13.5%。在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的關鍵時期,保持旅遊市場熱度並帶動相關領域持續發展,對於推動擴大消費、拉動國民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旅遊是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鑒的重要渠道,是發展經濟、增加就業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產業。發展旅遊業,可以激發城市的創新活力。傳統旅遊有追求“冬暖夏涼”的季節性特徵,現在遊客則追求極致體驗性,冬季到北方體驗冰雪旅遊,夏季到南方體驗水上和高空項目,南北方全時段都有旺盛的體驗需求。這就要求傳統旅遊城市從自然景觀向娛樂文旅融合等消費場景過渡,加大傳統旅遊城市“非熱點時段”的旅遊硬件設施和軟性服務的整體供給能力。許多北方旅遊城市因旅遊旺盛而提升了“以遊客為導向”的服務能級,服務更加主動、熱情、精細、有活力,推動城市服務治理整體提升。
發展旅遊業,能讓更多國民增進對世界的認識和瞭解。得益於外貿增長、免簽政策等利好因素,假期出境游復甦勢頭強勁。旅遊產生的產業融合、文化交流和社會交往,將在更大程度上強化我們與世界的連接,也讓中國經濟為世界經濟復甦注入更大的信心和動力。同時也要看到,與我國出國游熱度相比,外國遊客來華旅遊的規模尚待恢復。切實打通外籍人員來華經商、學習、旅遊的堵點,是今年中央做好經濟工作的任務之一。吸引更多外國遊客將中國作為旅遊目的地,讓海外人員來華更為暢通、便捷、快速、安全,持續壯大我國對外經濟合作,成為實現旅遊帶動融合的又一重要任務。
為縣域市場帶來新增量,是發展旅遊產業的好處之一。比如,不少傳統文化特色縣市深入挖掘特色飲食、民俗體驗、國潮新風等元素,設計各類體驗路線,通過精細化、場景化的文化習俗場景營造,既增強了消費體驗和遊客黏性,又彰顯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眼下,越來越多富有特色的縣市深受遊客青睞:廣西柳州、山東淄博、甘肅天水等城市的人氣日益增長,安徽宏村、貴州西江千戶苗寨等鄉村古鎮不斷迎來慕名而至的遊客。特色縣市在提振文旅產業的同時,將縣域經濟的各類屬性和板塊與文旅產業關聯,擦亮了縣域整體IP,有利於更好招引要素集聚,助推發展縣域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