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賴清德在動議開鍘鄭文燦之前,不可能不考慮鄭文燦背後的蔡英文與美國背景。賴之所以敢於這麼做,狹義上看,是其個性或政治前途所慮使然;從廣義看,似乎預示著其將對美政策作出重大調整。
二、美支持乏力 賴“疑美”再起
2024年台灣地區選舉期間,台灣媒體盛傳美國曾對賴清德的個性與“台獨”立場懷有深深疑慮。相較於蔡英文在兩岸問題上的“靈活變通”,擇美而從,賴清德好鬥的性格,讓美國更難以安心:選舉期間賴清德稱“中華民國憲法”為“台灣災難”、“520”就職演說及此後多次在不同場合宣稱“兩岸互不隸屬”的“新兩國論”,更加劇了美方對其騷擾印太戰略部署的擔憂,並由此引發的台海一觸即發的緊張局勢,不僅有拉美國下水之嫌,更打亂了美國遏制大陸發展勢頭的策略節奏。如被俄烏和以哈戰爭弄得頭昏腦脹的拜登政府,顯然希望在選舉期間能夠保持台海穩定,集中與其選票有利的議題,以利其連任;特朗普陣營更希望趁首場大選辯論中取得的微弱優勢,聚集輿論議題乘勝追擊。而此時的賴清德,選擇在拜登總統首辯“災難”之時拋出開鍘鄭文燦政治議題,既不符合現時語景,也不討好拜登,更有可能散焦特朗普的選舉議題,對此,賴清德不可能不知。
賴清德之所以選擇此時開鍘,自然有其自身的考量。
看透卻不說透美國日益衰弱,對其鞏固政權實質幫助不大。賴清德當選後,美國總統拜登第一時間表示“我們不支持台灣獨立”,直接打臉賴清德。選後更有島內媒體披露,美國在台協會主席羅森伯格、國會議員及前官員紛紛到台竄訪,其共同點就是對賴“內閣”的組建下指導棋,從經濟、兩岸、“外交”等方面提出要求,尤其與兩岸政策密切相關的“國安”系統的人員任用,必須遵從美國的原則。這被島內媒體解讀為美國嚴格“監看”賴清德施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