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1日電/據人民網報導,煤炭產業在工業增加值中的比重從建市之初的90%,降到目前的不到10%;高新技術產業占比從2012年的23.5%,增至目前的53.3%。河南省鶴壁市這兩組數據,一降一增。
這背後,是當地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探索轉型新路的努力。鶴壁靠煤而興,一度陷入產業單一、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等困局。近年來,當地不斷改造升級傳統產業,持續培育發展新興產業,走出一條向“新”而行的路子。
整改“低小散”,煤炭產業“綠”意十足
夏日的淇河清澈見底,宛如一條玉帶,很難讓人想到鶴壁曾是一座煤城。
通過高能耗、高排放換取工業增長,鶴壁的發展之路一度越走越窄。痛定思痛,近年來當地堅決推進“騰籠換鳥”,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十三五”以來,當地啟動露天礦山綜合整治項目,關閉“小、散、亂、污”露天礦山37家,整合成5家大型礦山企業。
同時,鶴壁推進低碳園區等綠色創建活動,建成花園式工廠40個。“2020年以來,我們投資1200多萬元用於礦井水處理,實現了礦井水的達標排放。”鶴壁市中泰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坡說。如今鶴壁的煤炭產業走上了綠色低碳發展之路,礦山資源利用率大大提高,效益也同步提升。
再到位於鶴山區的河南煤炭儲配交易中心物流園看看,一台如長龍般架於鐵軌之上的管狀皮帶輸送機引人注目。
“這台管帶機長約30公里,可實現煤炭全程無塵搬運。”物流園生產調度長王洪林算了一筆賬:運輸成本僅為同等距離汽運的約1/6,每年有700萬噸煤炭由管帶機運抵發電廠,可減排二氧化碳27萬噸。
昔日“工業瘡疤”,也變為青山沃土。整改“低小散”的礦區後,鶴壁加快修復歷史遺留廢棄礦山圖斑204個,治理修復面積超5164公頃。
在淇濱區下龐村的火山地質遺跡公園,綠樹葱葱、游人如織。這裡原是一座廢棄礦山,鶴壁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土地綜合整治一體化推進。原來的“黑山頭”,現在成了休閑好去處。
近年來,鶴壁完成造林11.5萬畝,同時建立總投資330億元的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庫,治理恢復礦山、低效林地等1.13萬公頃。綠色,已經成為這座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