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顯示,我國研學旅行的從業機構已經超過3萬家,目前市場上的研學旅行產品更是琳琅滿目,參團時間從半天到10多天不等;目的地選擇上,有的聚焦本地和周邊,有的直奔海外;有孩子單獨參加的“單飛團”,也有需要家長陪同的“親子團”;研學主題更是五花八門,熱門的包括博物館精講、大自然探索等。根據不同配置,研學旅行的價格低則幾百元、高則數萬元。
家住北京市豐台區的王琳正在給孩子選擇研學旅行產品。“作為家長,我最關心孩子能不能通過研學有所收穫,以及孩子出行的生活、安全問題。在比較產品過程中,我發現各家的課程設計、導師資質、帶隊水平等真實情況難以甄別,有點像‘開盲盒’,一不小心就可能會‘踩雷’。”王琳的擔心並非多餘,市場熱鬧之下確實伴隨一些亂象。“研學行程設計不合理,孩子被動成為特種兵”“名校深度游變成校門口合影”……種種問題不禁讓家長對“寓教於游”的效果產生懷疑。
提高門檻加強監管
“據預測,我國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市場規模可達千億元,市場潛力巨大,但目前狀況的確是行業質量參差不齊。”陳琳琳分析,背後的原因首先在於研學旅行行業准入門檻相對較低。旅行社、教育機構、培訓機構、互聯網企業等相關主體紛紛涉足研學旅行市場,雖然推動了行業發展持續升溫,但進入者本身良莠不齊,且監管不到位、主管部門不明確、行業欠缺法律法規約束,也沒有統一服務標準等,導致產品和服務質量缺乏規範。
陳曙劍也表示,原國家旅遊局出台的《研學旅行服務規範》雖然明確了研學旅行活動的主辦方、承辦方、供應方等概念,但沒有操作層面的市場准入辦法。實踐中登記註冊從事研學旅行的機構並未按主辦方、承辦方、供應方進行劃分。此外,目前國家級、省級、市級文件對研學旅行涉及的部門職責規定較為宏觀,並未對具體操作層面上的部門分工進行明確。
陳琳琳建議,要在明確研學旅行行業主管部門的基礎上,加強行業監督引導。“首先,研學旅行涉及多個行業和部門,要在文化和旅遊、教育、交通、司法等部門之間建立起良好的溝通協作機制,加強對研學旅行的綜合管理。其次,要完善監管制度,制定全國統一的研學旅行管理辦法,明確監管部門職責,加強對研學旅行機構產品和服務等的監管檢查。此外,應建立第三方評價體系,不定期對研學機構、研學產品作出相對客觀的評價,為消費者決策提供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