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治理綜合施策,打造更多“潛在糧倉”
樂亭縣近1/3的鄉鎮瀕臨渤海,近5萬農業人口生活在鹽碱地帶。根據河北省鹽碱地最新專項調查數據,樂亭縣鹽碱地總面積13.73萬畝,約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17%。
樂亭縣農業技術研發推廣中心主任馬合軍用電腦打開一幅三維地圖介紹,“紫色方塊標注的鹽碱地塊分布走向與海岸線基本平行,呈帶狀分布。最近的地塊距離海水僅有2公里,遠的不足15公里。”
說起鹽碱地治理改良,今年58歲的王會友印象深刻:“鹽碱地風沙狂,只長野草不打糧。老家小撈魚莊村過去全是大片白花花的鹽碱地。”王會友記得,年輕時候村裡剛時興種水稻,一年忙活下來一畝地也就收500斤左右。為了治理鹽碱地,鄉親們一起排澇治碱,挖溝渠修台田、種植綠肥作物、引水灌溉,地力慢慢提升。
鹽碱地治理改良是系統工程,必須算大賬、算綜合賬。
“鹽隨水來,鹽隨水去”。治鹽碱,先要過水源關。
水是農業的命脈,也是當地治理鹽碱地的突破口。記者走訪樂亭縣沿海4個鄉鎮,這裡開發利用的鹽碱地附近多有淡水資源。
“以前,抽地下水,井越打越深,容易造成海水倒灌。現在用灤河水,開展水源置換,井水澆地轉換為河水澆地,水量充沛,能灌能排,泡田壓鹽瀝碱,對鹽碱地治理髮揮積極作用。”樂亭縣水利局副局長王軍說,縣裡疏浚幹、支、毛渠,河流水經過各級溝渠流到了田裡。目前,樂亭南部沿海地區稻田已全部實現地表水灌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