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網評:香港應成立“公共政策研究所”
http://www.CRNTT.com   2024-08-19 13:51:54


 
  再進一步,政府最新引入的“高才通”計劃,至今年6月已批出約70000簽證,成為最成功的引入人才計劃,而他們則要到2030年才能成為香港永久居民。為清楚瞭解這批生力軍對香港整體發展的影響,最後有多少會成為香港永久居民,政府必須及早制定全面的追蹤性研究,並及早為他們提供配套和支援措施,以確保人才能留下來。

  再以新產業政策為例,產業發展是一項長期的經濟政策,然而在現行制度下,特首及其管治班子以五年為一任,要其新產業政策在任內有明顯成效,絕不容易。而政府換屆後,更有可能因各種原因,改變上屆政府的新產業策略。例如,政府曾經提出香港的六大“優勢產業”,但測檢和驗證產業在其後則不再被重視;導致一些新產業的政策發展欠缺持續性。新產業政策需要長時期的重視和投入,否則會令工商界和年輕人無所適從,影響市民的信心,也浪費社會資源。

  多年來,政府審計署的報告中,都指出一些有關推動新產業發展的機構和基金,曾出現管冶問題;這些機構多年來似乎並未能確立一套嚴謹的管治架構,亦沒有訂定客觀衡量工作成效的指標。

  民間政策研究──先天不足

  香港高等學府擁有一流的學者,應該是香港公共政策研究的核心參與者。但大學一直只重視學術研究,這導致學者們對香港政策研究的關注不足;而其中涉及公共財政、人口以及新產業政策的持續性研究,更少之又少。政府近年對公共政策研究已加強重視,並增加撥款,但其成效並不明顯。

  就香港公共政策研究方面,大學學者可向政府申請資助,其中在上一屆政府成立的“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由以往的“中央政策組”改組而成)及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提供多項的資助計劃。最大規模的相關資助計劃為“創新辦”管理的“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以及“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根據有關數字,首項“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在過去十多年,獲批研究資助項目至今超過300個;而“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自2016/17至2021/22年則批核了17項計劃。

  這17項策略性政策研究計劃,一般撥款都在三百萬元以上,每項時間為期大概為三年。其中與大灣區發展有關的占有八項,“一帶一路”及“一國兩制”則分別有兩項和一項,這些項目與重要的公共財政、人口及新產業政策都是不大相關的。今屆政府再改組“創新辦”為“特首政策組”,其對公共政策研究的改革值得期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