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6日電/網評:歐盟以“反補貼調查”為名進行不公平競爭
來源:大公報 作者:宇 文
搞了一番調查程序,歐盟還是要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
當地時間8月20日,歐盟委員會向相關方披露了對從中國進口的純電動汽車徵收最終反補貼稅的決定草案。歐盟還是對中國電動汽車“下手”了。也許是歐盟自知理虧,也許是擔憂中國實施更強反制措施,歐盟委員會公布的最終調查結果,比原來擬定的加徵稅率進行了小幅下調。具體為,比亞迪稅率為17%(原稅率:17.4%),吉利為19.3%(20%),上汽集團為36.3%(38.1%),其他合作公司為21.3%(21%),其他非合作公司為36.3%(38.1%)。
當然,歐盟公布的最終調查結果並非最終裁決,仲裁要到11月初才能確定下來。這也意味著,中歐還有3個月的時間進行協商和談判。客觀言之,這是基於利益邏輯的博弈,中歐作為全球重要的經濟體和貿易體,而且互為重要貿易夥伴,通過拉鋸式博弈尋找符合雙方利益的平衡點,最終達成基本共識符合國際貿易的基本原則。因此,對於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的“下手”,中國既要適應這種國際貿易中的博弈方式,也要善用世貿(WTO)規則和爭端解決機制,更要充分拿出有力的反制措施,促使歐盟妥協。
在應對其他國家對華反傾銷和反補貼等貿易救濟措施方面,中國積累了豐富經驗。尤其在和美歐“鬥法”方面,中國也有“逼退”美歐的成功範例。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有足夠的實力和底氣應對來自國際貿易的各種壁壘挑戰。而且,本次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啟動的反補貼調查,也是因為中國電動汽車擁有全球性競爭力,不僅產銷兩旺,而且擁有價格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