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狐尾小米和雜交水稻在廣袤的非洲田野上不斷落地生根、結出飽滿籽粒,是中國幫助非洲民眾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改善糧食困境的縮影。
中國幫助非洲國家提高糧食產量,一組數據極有說服力:中國雜交水稻在20多個非洲國家“扎根”,推動多國水稻產量從每公頃平均2噸提升到7.5噸;中國農業科學院向9個非洲國家發放1000多份綠色超級稻材料,累計推廣面積5.7萬公頃,產量比當地品種提高20%以上;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向非洲推廣“華南5號”木薯,產量水平比當地品種高出4倍……
塞內加爾農業、鄉村設施和糧食安全部部長桑巴·恩迪奧貝納·卡高度評價塞中農業合作成果:“塞中農業合作是全方位的,不僅提高了塞內加爾的農業生產效率,也提升了當地農民的生活質量。”
未來,中方還將建設中國—非洲熱帶農業海外科技中心,在非洲地區示範推廣木薯新品種新技術50萬公頃以上;與聯合國糧農機構圍繞水稻價值鏈提升、糧食體系可持續轉型、土壤健康等實施合作項目;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合作,在非洲國家啟動“一國一品:特色農產品綠色發展全球行動”等。
“中國在非洲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非洲聯盟駐華代表處常駐代表拉赫曼塔拉·奧斯曼說,中國的技術優勢和政策專長為非洲國家提供了一看就懂、一學就會的經驗,在助力非洲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蓄好“人才池”,增強“創新力”
“我的公司每周可生產600公斤鮮蘑菇,不僅供應本地市場,還出口到坦桑尼亞、烏幹達和剛果(金)等國家。”2014年,盧旺達青年萊昂尼達斯·穆希米伊馬納在首都基加利創辦了一家食用菌培育工坊,帶動全村60多戶農民走上“脫貧路”。
談到創業的原因,穆希米伊馬納說,動力來源於2013年他先後參加了中國援盧旺達農業技術示範中心和中國福建農林大學舉辦的菌草技術培訓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