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網評:四方機制靠炒作反華議題難“續命”
http://www.CRNTT.com   2024-09-27 10:28:07


 
  四方機制是拜登政府“小多邊主義”外交路線的典型代表。拜登在上任之初就提出,其對華政策的重點是“塑造中國周邊的戰略環境”——即通過拉攏亞太地區的盟友與非盟友構建各種“小集團”“小圈子”,以形成對中國的戰略包圍之勢。除四方機制之外,近年來美國還相繼構建了美日韓、美日菲、美日澳、美英澳等多個三邊機制。但這些明顯具有排他性的“小圈子”之間不僅多有重叠,且都擺脫不了“重議題、輕約束”的尷尬處境。換言之,這些“小圈子”雖試圖通過議題設置製造反華輿論,但因缺乏強有力的內部約束而難以採取一致行動,因此其威懾力的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

  “小多邊主義”的尷尬處境根源於美國國力的下滑。在國內政治日趨極化、債務規模屢創新高、財政赤字持續膨脹的背景下,美國欲在亞太地區維持霸權愈發顯得力不從心,因此不得不求助於盟伴的支持。特別是在烏克蘭危機和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之後,美國的戰略資源迅速向烏克蘭和以色列傾斜,對“印太戰略”的撥款則更為“吝嗇”。根據相關統計數據,從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美國向烏克蘭提供了總計約743億美元的巨額援助;自2023年10月起,美國向以色列提供了至少125億美元的軍事援助。但在2023年度,拜登政府僅為“印太戰略”投入18億美元,剩餘成本則由其盟伴分攤。

  美國既不想多花錢,還想讓盟伴多出力。這注定了四方機制的大部分反華議題只能是“畫餅充饑”。而且美國與其盟伴在利益上也並不完全一致。中國是日澳印的最大貿易夥伴,因此與中國完全“脫鈎”對三國經濟來說是“無法承受之重”。況且印度擁有不結盟主義的傳統,一向在外交上保持著戰略自主性,不會跟隨美國的“印太戰略”亦步亦趨。在資源投入不足、各方利益分歧難以彌合的情況下,如今的四方機制更像是一個靠意識形態話語包裝出來的“反華啦啦隊”。這樣一個鬆散的機制未來能走多遠?實難預料。

  在本次四方機制峰會上,有記者意味深長地問拜登:這一機制能否撐得過11月?眾所周知,今年11月將舉行美國總統大選,而拜登已決定放棄參選。待其卸任之後,四方機制是繼續靠炒作反華議題“畫餅續命”,還是會“人走茶涼”,恐怕已經不是拜登能說了算的。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