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美台“互疑”:跡象、成因與影響
http://www.CRNTT.com   2024-10-11 00:07:22


  中評社╱題:“美台‘互疑’:跡象、成因與影響” 作者:田賜(廣州),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博士後;董玲瑜(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台港澳與東亞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摘要】隨著廣大台灣同胞日益認清外部勢力和“台獨”分裂勢力對台海和平穩定的破壞,以及美國不斷下降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威望,台灣島內日漸開始懷疑美國對台灣的各類“承諾”,“疑美論”正在島內不斷發展。與此同時,美國國內逐漸產生“疑台”情緒,不僅懷疑賴清德當局是否會繼續“維持現狀”,并懷疑美國是否還要繼續為台灣問題耗費精力和資源。由此,美台之間的“互疑”關係正在逐步顯露。“互疑”關係的顯露雖然不能從根本上讓美國和民進黨當局放棄“以台制華”和“倚美謀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與“台獨”勢力之間的矛盾會愈發顯現,兩岸各界共同維護台海和平穩定、中美共同管理台海顛覆性風險的潛在機遇也有可能逐步出現。

  近年來,美國加緊推動“以台制華”,策動發展美台“實質關係”。民進黨當局也趁機與美國方面進行勾連,妄圖“倚美謀獨”、“以武拒統”。然而,在“台獨”分裂勢力不斷“倚美”的同時,台灣社會的“疑美”情緒卻在逐漸加深,島內各界開始愈發不相信美國會真的“支持台灣”、“保衛台灣”。另一方面,美國國內的“疑台”情緒也在持續醞釀。美國對民進黨當局的“顧慮”不斷加深,擔心賴清德成為下一個“麻煩製造者”,并開始“懷疑”是否有必要在台灣問題上耗費精力和戰略資源。由此,美台關係在表面上不斷“升溫”,但也逐步表露出“互疑”的跡象。

  一、台灣的“疑美”情緒

  所謂的“疑美”,是指台灣社會對美國對台灣提供政治支持和安全承諾上的懷疑心理,主要是對美國在台海衝突中有關“站在台灣一邊”和“武力保台”的不信任。

  近年來,台灣島內的“疑美”情緒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台灣民衆認為美國的所謂“承諾”已經不再可靠,絕大多數台灣民衆懷疑美國對台灣的“安全保障”。2022年3月22日台灣“TVBS民調中心”發布的民調顯示,55%的台灣民衆認為“兩岸爆發戰爭美國不會出兵協防台灣。”2023年底,台灣《遠見》雜誌和《遠見民意研究調查》發布的“2023兩岸和平調查”顯示,74.4%的受訪者認為兩岸應增進交流;46.4%的受訪者認為,美國不會出兵幫台灣打仗;此外,受訪者還希望“投票選出能處理兩岸關係、確保兩岸和平的執政者”。

  民進黨當局把台灣島內的“疑美論”,污衊為中國大陸的“認知作戰”。但實際上,台灣島內近年來“疑美”情緒的不斷上升,是以美國為首的外部勢力和“台獨”分裂勢力不斷破壞台海和平穩定的必然結果。

  首先,隨著兩岸關係融合發展進程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台灣民衆認清了“台獨”勢力和外部勢力威脅、破壞台海和平的現實,民進黨當局宣揚的“倚美謀獨”已經日漸不得人心。台灣《聯合報》的“2023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指出,大部分台灣民衆都認為,“‘台獨’是兩岸關係的最大變量;對於蔡英文處理兩岸關係的表現,民衆以負面評價居多。”2024年台灣兩項選舉,自詡“務實‘台獨’工作者”的賴清德在領導人選舉中雖然僥幸當選,但得票數甚至不如2012年蔡英文敗選時的得票數。民進黨在台灣立法機構的席位數也未過半。選舉結果更加充分地表明,民進黨和“台獨”勢力不能代表台灣社會主流民意。“下架民進黨”,反對“台獨”,要和平不要戰爭、要發展不要衰退、要交流不要分離,才是島內真正的主流民意。隨著台灣島內主流民意的覺醒,“台獨”分裂勢力和外部勢力持續炒作所謂“中國威脅”,衹會讓越來越多的台灣民衆認識到“倚美謀獨”的不可行、不可靠。

  其次,近年來的地緣政治衝突,尤其是俄烏軍事衝突爆發後,美國的“戰略信譽”不斷下降,台灣島內開始對美國能否為台灣提供所謂“安全保障”持有越來越多的懷疑態度。此前,台灣島內相當一部分民衆認為,“如果兩岸發生戰爭,美軍能有效‘保衛台灣’”。①但隨著俄烏衝突爆發,即便是“綠營”民調機構所作的民意調查也表明,越來越多的台灣民衆開始不相信美國會“出兵保台”。“台灣民意基金會”公布的民調顯示,在俄烏軍事衝突爆發前,有超過60%的台灣民衆相信“美國出兵保台”,而到2023年2月,非常相信美國會派兵者僅占比15%,且相信美國出兵的人數已經小於不相信的人數。

  台灣學界也開始反思過去的對美關係,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反對“倚美”論。2023年3月,台灣島內多位學者發起成立“反戰聲明工作小組”并召開記者會,歷數美國軍事干涉和經濟制裁對世界多地造成的危害,主張台灣不能成為“美國霸權的跟班”,犧牲自身安全。該小組發起人之一、台灣“中研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盧倩儀指出,“美國為永久維持其霸權地位,已犧牲許多國家和地區,台灣也可能被犧牲。”②

  其三,近年來美國國內層出不窮的“毀台論”,進一步增加了台灣社會的“疑美”情緒。一段時間以來,“毀台”的聲音開始不斷在美國國內出現。2022年5月,美國學者克里斯多福·布斯(Christopher D.Booth)在美國海軍研究所發表了題目為“為入侵台灣後的反抗做準備”(Preparing a Post-Invasion Taiwan for Insurgency)的文章,公開提議要破壞掉台灣的各類基礎設施。他聲稱,“為了成功實施游擊戰,海軍陸戰隊作戰規劃人員應準備協助破壞台灣的監控技術,以消除解放軍重新利用這些技術的能力”,“海軍陸戰隊還必須做好準備,幫助台灣在戰時破壞其現有網絡設施。”曾任美國國土安全部、國防部顧問的智庫學者德米特里·阿爾佩洛維奇(Dmitri Alperovitch)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文章,鼓吹使用破壞台積電設備等手段,聲稱要讓中國大陸明白“武力犯台”無法獲得台積電芯片廠。③美國白宮前國安顧問奧布萊恩(Robert C.O’Brien)不僅曾聲稱,若中國(大陸)成功實現兩岸統一,美國將摧毀台灣高精密半導體設施,以免被其掌控,還“建議”稱“台灣應教全民使用AK47步槍”。④

  美國方面提出的“毀台論”的基本邏輯是:當美國無法阻擋中國的國家統一時,要儘量增加中方維護統一後台灣社會長治久安的困難,讓台灣問題成為中國發展的戰略負擔,遲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但“毀台論”也充分說明,美國純粹是把台灣問題視為遏制和打壓中國崛起的工具,所謂的美台“夥伴關係”純粹是個偽命題。也正因此,“毀台論”的出現也進一步提升了台灣島內的“疑美”情緒。台“中研院”歐美研究所的民調發現,分別有38.8%和17.8%受訪者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美國是個講信用的國家。⑤另有民調顯示,85%台灣網民認為美國有“毀台計劃”且早已在執行。⑥隨著美國方面越來越不避諱其以犧牲台灣利益為手段遏制和打壓中國崛起的企圖,台灣民衆必然也會越來越清醒認識到美國和“台獨”勢力編織的美台“夥伴關係”論調純粹是政治謊言。因此,“疑美論”的出現和發展,是美國加緊“以台制華”及“台獨”分裂勢力加緊“倚美謀獨”、“以武拒統”的必然結果。

  其四,美國自身國際威望的下降帶來的國際社會普遍的“疑美”情緒的上升。當前,“疑美論”已經不僅在台灣島內存在,國際社會包括西方國家也已經開始日漸“懷疑”美國。2024年年底,美國將舉行大選。而下半年出現的特朗普遇刺、拜登退選等一系列事件,進一步增加了美國國內政局變化的不確定性,也導致國際社會對於美國的疑慮心理正在持續上升,即便是美國的盟國也不例外。2024年5月,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兼歐盟委員會副主席豐特列斯(Josep Borrell Fontelles)甚至公開表示:“歐洲人確實非常擔心:美國是否會繼續保持同樣的安全優先事項?這取決於誰將入主白宮。這是你們的事,但這會影響到全世界,尤其是我們歐洲自己。”⑦

  “疑美論”的產生本質上是美國綜合國力和戰略信譽下降的產物,即美國的盟國開始擔心美國是否真的有能力提供安全保障,而其他國家也不再願意服從美國的安排。在此背景下,美國越是一味追求自己的戰略競爭優勢和霸權地位,反而越得不到信任。正如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斯蒂芬·韋特海姆(Stephen Wertheim)所指出的,“建立關係從未消除對彼此的懷疑,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美國繼續高度重視自己的全球主導地位。歷屆政府擴大了美國的聯盟,頻繁發動戰爭,旨在傳播自由民主,希望潛在的競爭對手能够接受他們在美國秩序中的命運。”⑧

  事實上,美國方面也已經注意到了島內“疑美”情緒的發展,并開始加大對島內輿論的關注力度,試圖控制“疑美論”在台灣社會的進一步發酵。例如,2023年9月18日,原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國事務主任、布魯金斯學會資深研究員何瑞恩(Ryan Hass)就在台灣媒體發表署名文章出面反駁“疑美論”,聲稱美國對台灣的“恒久支持”是“以自身利益和共同價值觀為基礎”,并且是“一個安全可靠的選擇”。⑨

  但是,如上文所述,台灣島內“疑美論”產生的直接原因,是外部勢力和“台獨”分裂勢力在利益上與廣大台灣同胞背道而馳,而在這背後則是美國不斷下降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威望。因此,台灣島內的“疑美”情緒必然產生,也必然會長期存在和不斷提高。

  二、美國的“疑台”心理

  值得注意的是,在台灣島內“疑美”情緒不斷上升的同時,美國國內的“疑台”情緒也在暗中發展和醞釀。

  當前,美國的“疑台”情緒有兩個方面組成。一方面是美國對賴清德當局成為“麻煩製造者”的顧慮,始終對賴清德是否會真的“維持現狀”而表示“懷疑”;另一方面則是美國對自身既定台海政策的“懷疑”,即美國懷疑是否應當繼續在台灣問題上耗費精力和資源。

  在美台關係層面,美國對賴清德的懷疑和疑慮長期存在。2024年台灣兩項選舉前夕,美國就開始持續關注“台獨”勢力的各種動向,并通過各種方式釋放政治信號,要求民進黨方面繼續“維持現狀”。從2020年後,美國就以各種方式不斷表達對蔡英文當局的肯定,暗示美國對未來台灣當局能繼續“維持現狀”、追隨美國“以台制華”的政治期待。2021年8月,美國在台協會處長孫曉雅(Sandra Springer Oudkirk)在與蔡英文見面時公開表示,“美台關係正處於一個高水平,希望我們能够直接與你和你的同事合作,建立和加強這種關係,并按照你提到的許多不同的方式向前發展。”⑩2023年3月,美國在台協會主席羅森伯格(Laura Rosenberger)在紐約與蔡英文見面時,稱蔡英文“堅定的領導不僅是對美國,而且是對全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繁榮的承諾”。⑪對於蔡英文當局推行的“事實台獨”、“漸進台獨”方針,美國方面也通過公開渠道表達贊賞,聲稱蔡英文“不是‘台獨’”、蔡英文當局的路綫能確保“台灣和平”,并宣稱衹要賴清德“回歸蔡英文路綫”,台海就不會有戰爭。領導人選舉投票前夕,前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卜睿哲(Richard C.Bush)就撰文稱“賴清德上台會引發戰爭的觀點是錯誤的……因為賴清德將他對大陸的立場轉向蔡英文所遵循的謹慎道路。賴清德聲稱自己是維護現狀的候選人,他同意蔡英文的立場,即不會因為台灣有美國的支持而屈服於中國大陸的壓力,也不會挑釁中國大陸”。⑫

  另一方面,美國也釋放了較為清晰的不支持候選人主張“法理台獨”的政治信號,明示美國立場,管控候選人言行。最為典型的,就是美國開始突出強調美國“不支持‘台獨’”。2023年6月19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訪華後重新調整了美國的涉台政策表述,重新將“美國不支持‘台獨’”置於“美國反對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之前,這與2022年5月布林肯在華盛頓發表的美國對華政策演講形成了比較鮮明的對比。2023年11月30日,葛來儀(Bonnie S.Glaser)等美國三位主要涉台學者在美國《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撰文,公開呼籲賴清德應“凍結‘台獨黨綱’”。2024年1月10日,白宮國安會也就台灣選舉舉行專題媒體電話簡報會,強調美國堅持長期的“一中政策”,不支持“台獨”,反對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支持兩岸對話。

  雖然賴清德在選舉中對其“台獨”立場的表述進行了修改,但美國政府對賴清德當局的疑慮并沒有消除的跡象。在針對賴清德就職的“聲明”中,美國的回應較2020年出現了兩個變化,一是重新強調所謂的美台“非官方”(unofficial)關係,另一是將2020年時的所謂的美台“夥伴關係”(partnership)又改回了“美國人民與台灣人民的夥伴關係”,整體措辭與2016年類似。這表明,美國方面也試圖防止向賴清德當局釋放“錯誤信號”而讓賴清德貿然活動。不僅如此,賴清德就職不久,在台協會主席羅森伯格、處長孫曉雅等人就“拜會”賴清德當局高層人士,反映出美國方面有意控制賴清德方面的活動,試圖避免讓賴清德成為第二個陳水扁。時任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長孫曉雅在6月離任前的最後一場記者會上,對於賴清德接受時代雜誌專訪提到所謂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說法,她始終避免回應,稱“賴清德就職演說以中文提到評論內容,可能要請你回去問賴表達話語是什麼樣的意思”,同時僅僅強調,“美國歡迎賴清德在就職演說中承諾維持台海和平與兩岸關係現狀。”⑬前美國中央情報局東亞太平洋事務副助理主任、喬治城大學教授韋德寧(Dennis Wilder)2024年5月接受專訪時則公開提出,“美國不能太愛台灣”,因為“這可能讓中方認為和平統一無法實現”,從而導致中方推動“武力統一”,這不符合美國“維持現狀”的需要。⑭

  美國對賴清德當局的“懷疑”,歸根結底是因為美國雖然利用台灣問題遏制和打壓中國崛起,但也絕不願意因為台灣問題被迫捲入與中方的衝突。當前,美國各界十分清楚,“台獨”就意味著戰爭。而美國出於自身國家利益的考慮,也在極力防範中美在台海爆發戰爭。2022年,拜登政府在“國家安全戰略”中強調,“在我們激烈競爭的同時,我們將負責任地管理競爭。我們將采取措施,減少意外的軍事風險,加強危機溝通。”2022年9月,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曾經就中美關係與台灣問題中的熱點議題,面向64名專業人士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表明,高達77%的受訪者認為,衹要台灣當局一宣布“獨立”,大陸會立刻“武統”。而賴清德當選後美國采取的種種動作也表明,美國政府目前對於賴清德當局後續是否會變本加厲挑釁仍然有所顧慮,對於賴清德方面輕舉妄動“拉美國下水”的擔憂仍然存在。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