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眾為何買單?
曾經經常出入電影院的游女士,最近覺得有些“不值”。“現在不太會都衝著某個演員或者某個導演進電影院了,會先等一個客觀真實的觀影體驗。”她表示,“畢竟不想‘人財兩空’,買了票又白白浪費兩小時。”
的確,人們的觀影消費習慣正在發生變化,越來越多人需要“讓子彈飛一會兒”。
燈塔調查也顯示:影片的真實口碑、輕鬆好笑、話題共鳴對於觀影決策越發重要,而“口碑不佳”是阻礙觀影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內容俗套狗血”和“故事不吸引人”。
司若觀察到,就近一兩年的觀影趨勢看,院線電影除電影本身之外的屬性開發十分重要,如社交屬性、親子屬性、話題屬性等。“一些與社會熱點緊密相連、有互動性的影片,受到年輕人喜愛,反而一些表層的電影特技、重工業效果的吸引力變弱。”
以今年暑期檔熱賣電影《抓娃娃》為例,電影講的是兩代人圍繞“沒苦硬吃”“都是為了你好”式教育產生的家庭糾紛,走的是喜劇搞笑片路線。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用時不到6天,影片票房就突破15億元,最終以32.5億的成績獲暑期檔冠軍。
不過,高話題度也並非每次都能成為票房靈藥,社會熱點有時也會精準踩中“雷點”。今年一些緊貼現實困境的影片,原本想通過熱門話題吸引觀影人群,但從最終的數據來看並未奏效,網友評價也兩極分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