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從融合發展邏輯看台灣民眾的“兩岸融合認同”
http://www.CRNTT.com   2025-01-13 00:09:20


 
  3. 制度認同的挑戰

  除“文化台獨”外,民進黨當局慣用各種制度手段阻礙兩岸正常交往,於2019年修訂通過“反滲透法”、“國安五法”來阻礙兩岸交往;2020年蔡英文再次當選後更進一步導致兩岸關係的下滑,2020年2月單方面暫停兩岸的“小三通”,大面積取消兩岸直航航點。9月陸委會針對海峽論壇提出“三禁止”來阻礙兩岸民間交往。賴清德上台後的兩岸政治定位較蔡英文更加激進,公然宣稱自己是“務實台獨工作者”的他,繼續試圖將台灣問題國際化甚至挑戰“法理台獨”紅線。打著“自由民主”的口號實行“台獨”政策,支持政治化台灣媒體對大陸進行抹黑,尤其今年就職演講中公然宣揚“兩國論”鼓吹兩岸互不隸屬、污衊大陸是“全球和平穩定最大的戰略挑戰”,企圖欺騙台灣同胞、誤導國際社會,謀取個人和民進黨內部的政治經濟利益。

  台灣優越的地理和戰略位置,對於美國來說是稱霸亞太的“永不沉沒的航母”,台灣問題便成為中美博弈焦點。美國與“台獨”勢力密切交往,向台灣高價出售軍火武器,企圖將台灣發展成遏制、敲詐中國的一枚棋子。由於日本殖民統治等歷史原因,台灣即使回歸祖國後與日本的經濟貿易關係依舊十分密切,70年代時日本是除美國之外的最重要的交易夥伴,也是美國政策的堅實追隨者。台灣島地處日本海上運輸的重要戰略地位,影響著日本重要的能源進口及貨物運輸,所以日本也並不希望海峽兩岸走向統一。日本石破茂、美國佩洛西訪台等事件更是給民進黨當局進行“台獨”活動撐腰鼓氣,所以美日以“自由民主夥伴”為包裝對民進黨當局的支持也是影響台灣同胞制度認同的一大阻礙。

  四、提升台灣民眾兩岸融合認同的對策探討

  (一)基於文化認同的探討

  高校是兩岸青年交流中成效最顯著的領域,應大力發展兩岸學生交換項目。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對台招生時設置全額獎學金和四年免費住宿等優惠條件,在此基礎上還應當實施更加靈活的招生策略和優惠政策,吸引台灣青年來大陸求學。此外應進一步豐富各種形式的兩岸青年論壇、交流賽事、聯誼活動等,為台灣青年在大陸就業創業和職業發展提供更多的空間,以此來為兩岸融合發展注入青春活力,推動兩岸青年在互動中增強瞭解、加強共識和認同感。

  台灣媒體在島內政治對抗的格局下也分化為藍綠陣營,在政治因素的影響下媒體針對相同的話題會呈現截然相反的解讀,並且兩岸關係突發事件非常敏感,極容易帶動起民眾的情緒。針對台媒和外媒對大陸真實情況的曲解和誤傳,要依託數字媒體開拓交流平台,突破傳統線下交流的壁壘和屏障。近年來已有部分大陸主流媒體在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平台註冊帳號來發佈信息、澄清相關事實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在今後應當在台灣受歡迎的TikTok、YouTube等短視頻平台繼續加強傳播能力,結合傳統文化、惠台政策等題材引導台灣同胞瞭解大陸,以求在情感上同頻共振達成心靈契合。

  (二)基於民族認同的探討

  基於此項認同,應該注重滿足台胞的心理需求。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論,人們具有生理、安全、社交、自尊和自我實現這五種需求,按照順序最低層次的需求將最先得到滿足,而想要提升台灣民眾的兩岸認同感應當有針對性地滿足台胞的五大需求,尤其較高層次的需求。與台灣同胞的溝通過程是心靈層面的動態互動,應當突出對於“台灣同胞在特殊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心態和情感”的理解和體諒,減少隔閡和疏離感。具體來講,比如在求職、任職中為台灣同胞提供更有優勢的就職和晉升通道;解決台灣同胞的大陸政治參與問題,深化台灣同胞國民待遇、明確法律身份;塑造大陸社會輿論對於關愛與理解台胞的觀念共識,促進台胞社會融入等,讓台灣同胞真切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視,以更加自信的狀態來共享祖國大陸發展成果,在發展中增進共識與認同感,共同建構起良好的共同記憶、認識到“統一有好處、‘台獨’是絕路、外人靠不住”。

  (三)基於制度認同的探討

  目前對在陸台胞人數的統計主要依賴於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而缺乏人員的統一動態管理體系,主要原因在於大陸各部門長期分割、職責同構等體制性問題,導致台胞的信息資源無法實現共享,部門間資源難以協同整合。惠台政策不僅涉及原有制度體系之間的創新和協調,還涉及不同部門之間的協作,所以應當強化部門協同機制,避免政策落實不力、影響台灣同胞期待。

  2020年9月最後一批本式台胞證已經到期失效,取而代之的是電子卡式台胞證,台胞可憑卡式台胞證享有交通、金融、電信等200餘項便利服務⑰,功能上接近大陸居民的身份證。但台胞證在不同區域之間的便利化程度存在差異,如在北京高鐵站等場所可憑台胞證刷卡通過,而在某些地區卻衹能走人工通道核實。下一步還應當提高台胞證乃至於居住證便利化、可及化程度,推動台胞台企線上一體化服務平台建設,使台胞共享發展成果、更好地融入大陸生活。

  五、結語

  孟子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民心者得天下,深化融合發展是通向兩岸和平統一的必由之路。因此,越是增進台灣民眾的兩岸融合認同,就越能增進對和平統一的認同。十八大以來,大陸強調要“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並推出一系列惠台政策給台胞帶來切實的好處和便利,取得積極成效。在今後的融合發展中,不應衹有大陸單方面的努力,更要從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制度認同等層面不斷增強台灣同胞的兩岸融合認同,進一步發揮台胞在促進祖國和平統一中的堅定力量,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注釋:

  ①2019台灣民心動向大調查,台灣《遠見》雜誌2018年12月號,https://gvsrc.cwgv.com.tw/articles/index/14177/1。

  ②2023台灣民心動向大調查,台灣《遠見》雜誌2022年12月號,https://gvsrc.cwgv.com.tw/articles/index/14880/1。

  ③2023兩岸和平調查,台灣《遠見》雜誌2023年12月號,https://gvsrc.cwgv.com.tw/articles/index/14906。

  ④關於台灣社會的統“獨”問題[EB/OL],(2023-06-20)[2024-07-17],https://www.tpof.org/台灣政治/國家認同/關於台灣社會的統“獨”問題%ef%bc%882023年6月20日%ef%bc%89/。

  ⑤台灣人的民族認同[EB/OL],(2022-04-26)[2024-07-17],https://www.tpof.org/台灣政治/國家認同/台灣人的民族認同%ef%bc%882022年4月26日%ef%bc%89/。

  ⑥孫亞夫,概論1987年至2012年兩岸關係發展脈絡[J],政治學研究,2015,(04):3-18。

  ⑦歷年兩岸貿易統計表[EB/OL],(2021-04-14)[2024-07-17],http://www.gwytb.gov.cn/zccs/bszn/jj/ldl_61216/201805/t20180524_11958201.htm。

  ⑧台商投資大陸統計表[EB/OL],(2021-04-14)[2024-07-17],http://www.gwytb.gov.cn/local/201805/t20180525_11958860.htm。

  ⑨2023年祖國大陸共有27省412所大學招收台灣高中畢業生[EB/OL],(2023-02-16)[2024-07-17],https://zgt.china.com.cn/v2/content/2023-02/16/content_26045.html。

  ⑩陳愛志、念航,新時代閩台高等教育融合發展模式研究[J],高教學刊,2020,(31):10-13。

  ⑪國台辦:暑期兩岸人員往來和各領域交流更加熱絡[EB/OL],(2023-09-13)[2024-07-17],http://www.gwytb.gov.cn/xwdt/xwfb/wyly/202309/t20230913_12567292.htm。

  ⑫袁娥,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研究述評[J],民族研究,2011,(05):91-103+110。

  ⑬高永久,論民族心理認同對社會穩定的作用[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05):22-26。

  ⑭高兆明,論多元社會的價值整合[J],江海學刊,2001,(05):96-103。

  ⑮王結發,論制度認同[J],蘭州學刊,2009,(12):28-33+23。

  ⑯馬潤凡,國內制度認同問題研究綜述[J],求實,2011,(07):73-75。

  ⑰國台辦:將進一步拓展台胞證應用領域和服務範圍[EB/OL],(2024-04-24)[2024-07-17],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04/content_6947317.htm。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4年11月號,總第323期,P41-48)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