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壇現場(中評社圖片) |
中評社北京12月2日電(實習記者 李婷萱)莆田學院音樂學院助理教授謝明瑾日前在第十届中華文化論壇上發表觀點稱,音樂是“以情促融”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融合表現之一,就千禧年後華語歌曲之傳播於發展和影響力在兩岸可見一班。
謝明瑾指出,台灣地區早年諸多音樂人,在創作中融入對家鄉思念和情感,借由民間曲調,展現其對故鄉的思念和文化認同,使歌曲中隱含著某一個社會時期發展背景的縮影;從荷蘭殖民、鄭成功來台、明清時期漳泉兩地先民移入、日本占據、國民政府遷台,使台灣地區擁有多元化的音樂風格。
謝明瑾提到,九零年代至千禧年後,隨著時代進步與社會形態轉變,台灣地區音樂產業快速發展,華語流行音樂為台灣地區開啟另一扇音樂之門。隨著數字平台興起與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台灣地區越來越音樂多元化,也在國際流行音樂圈中,占一席之地。而最為熟稔莫過於千禧年後,台灣地區成為華語流行音樂的主要發跡地,眾多流行音樂演唱歌手開始立足台灣,面向兩岸四地與星馬華語地區發展,將華語流行音樂推向高峰。
謝明瑾表示,回顧台灣地區因不同時期的社會背景,造就了華語流行樂壇在台灣地區的音樂創作風格變化;從校園民歌到閩南語歌曲興起,再在呈現台灣地區多元化發展背景的成因。過去因帶著社會背景因素而創作的歌曲,也隨著時代潮流或多或少逐漸消失在大眾視野裡,但當前發展與未來趨勢仍是在我們二十一世紀在與人工智能抗衡下,不可忽略的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