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28日電/據新華社消息,一雙慧眼,目光深邃穿透時空;兩道漣漪,相互交叉而互不干擾。在第二屆“良渚論壇”上,源自良渚玉器“神人獸面紋”的論壇官方標誌首度亮相,寓意著“文明之眼、融匯共生”。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11月25日至27日,來自6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考古學家、作家、音樂家等300餘名中外嘉賓齊聚第二屆“良渚論壇”,圍繞“交流互鑒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主題開展研討,共商文明交流互鑒。
交流:相知無遠近
“我的祖父存書頗多,其中就包含中國的《四書》和《孫子兵法》,這些書對我影響很大。”提到自己和中國文化的因緣,在中外作家對話平行論壇上,墨西哥作家羅赫略·格德亞說,“我們面臨著共同的挑戰,擁有同樣的夢想,而文學作品的交流能夠加強彼此聯繫。”
“文學的核心價值是展現人類心靈的高度,它拒絕人在俗世裡沉溺,拒絕心靈被遮蔽。”在本屆“良渚論壇”上,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麥家在主旨演講中闡述了文學的價值,引起了許多外國作家的共鳴。
“我非常贊同全球文明倡議的共識,我們要通過互鑒、對話來加強文明的包容。”在中外音樂家對話分論壇上,瑞士音樂學家澤維爾·布維耶說。
“音樂的歷史要遠遠早於文字的歷史,音樂是一種超語言的文化形態。”浙江音樂學院院長王瑞表示,在良渚文明的故地,邀請全球音樂家進行對話,就是希望使音樂這一超語言文化形態從歷史走向未來,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精神指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