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神經工程師尼蒂什·塔科爾在電子皮膚研究領域深耕數年。他認為,人造皮膚領域要想取得質的飛躍,必須在兩大領域實現突破。一方面,在納米材料和電子領域,需要製造出柔性有機晶體管,讓它們成為皮膚內的觸覺“接收器”,並在受損時能夠自我修復。另一方面,在神經科學領域,相關材料能將感官信息轉換為數字數據。
鮑哲南對使用“超越人類能力”的電子皮膚充滿了期待。她參與的一項研究顯示,電子皮膚緊密包裹的機械傳感器,能夠一次性讀取盲文中的整個單詞,而非逐個字母地識別。想象一下,其他類似傳感器或許能讓患者輕鬆知曉物體的化學成分。
倫理和安全問題值得警惕
儘管腦機接口、神經假體和電子皮膚等領域的進步令人矚目,但這些尖端技術要想真正被用於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些技術成本高昂,需要繁瑣且耗資巨大的實驗室操作。目前尚不清楚這些設備何時能供患者輕鬆使用。
美國神經科學網絡執行董事珍妮佛·芬奇表示,患者當前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集中於倫理和安全領域:這些設備由誰來安裝?衛生服務部門如何決定這些設備的費用?此外,當設備發生故障或設備製造商破產時,患者可能將面臨植入物不受支持或無法工作的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