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專項債等支持盤活存量閑置土地、支持收購存量房,將“金融16條”和經營性物業貸款等政策適用期限延長到2026年底,全國層面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最低首付比例統一至15%……政策逐漸落地,積極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截至10月31日,“白名單”項目貸款審批通過金額超3萬億元。1—10月份,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同比降幅比1—9月份分別收窄1.3和1.8個百分點,市場活躍度提升。
化解地方債務風險,政策有力。多項化債政策協同發力,2028年之前,地方需消化的隱性債務總額從14.3萬億元大幅降至2.3萬億元,平均每年消化額從2.86萬億元減為4600億元,不到原來的1/6,5年累計可節約地方利息支出6000億元左右。與此同時,建立融資平台管理長效機制,優化金融政策安排,持續增強各地發債、管債、控債、化債能力,幫助地方暢通資金鏈條,增強發展動能。
涵養動能,支持發展新質生產力——
“研發低碳膠凝材料,把鋼渣‘吃幹榨盡’。政策支持是企業堅定向‘綠’向‘新’的底氣。”河北省武安市新峰水泥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田海奎說,近三年來,公司累計享受環保稅減免525.75萬元,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減免企業所得稅4138萬元。
江蘇省無錫市入選第二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已選取集成電路、高端裝備、高端紡織服裝三個特色優勢行業集中精力開展試點建設;四川省成都市入圍首批製造業新型技術改造試點城市,積極實施設備更新、智改數轉、綠色提質、安全生產四大行動……政策“撬動”各地因地制宜、競相發力,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政策“紅包”持續轉化為實體經濟發展“紅利”。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10月,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銷售收入同比分別增長8.9%、5.1%。截至三季度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餘額35.75萬億元,同比增長25.1%。
“我國宏觀調控決策高效,逆周期調節手段果斷有力,解難題、化風險;同時跨周期調節手段科學精準,積蓄新動能,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