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美國也曾經歷類似的結構轉型。由於能源成本大升、勞動力成本缺乏競爭力、經常性的產能過剩,加之日本、德國等國家工業崛起,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推動一輪“去工業化”,實現中低端產業的出海,製造業增加值在美國GDP中的占比持續下降。而產業出海使得美國國內的消費品供給開始更多地依賴海外進口,從1968年開始,美國正式進入了貿易逆差時代。“去工業化”也導致了城鎮化的停滯,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城鎮化率累計提升了3.6個百分點,而70年代則僅升0.1個百分點。
最終美國依靠新一輪創新周期和信息技術革命引領的產業升級走出70年代的滯脹。之後,美國個人消費支出在GDP中的占比從1968年開始提升,到2011年達68.6%,較1967年提升近10個百分點;研發強度從1978年的2.3%提升至1987年的2.9%,出現了如英特爾、微軟、蘋果、甲骨文等一批信息科技公司。
當製造業大國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傳統製造業衰落、貿易形勢逆轉、城鎮化停滯幾乎難以避免,產業升級、經濟轉型是擺脫增長困境的必經之路,隨著產業附加值的提升,人力資本在利潤分配中的比重也隨之上升,消費將進入擴張期。
中國當前的經濟轉型與美國上世紀70至80年代類似。當前的企業出海對應美國的“去工業化”,發展新質生產力對應美國的信息技術革命,以“人口財政”為支點的新循環對應了美國從第一大生產國向第一大消費國的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