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11日電/網評:歲首春節越千年 中國年味世界享
來源:光明網 作者:陳 清(南京藝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春節是中國人最准時的生物鐘。歲末年尾,回歸故裡,貼春聯、掛燈籠、放鞭炮、拜年、吃年夜飯是每個中華兒女共同的文化記憶。近日,“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不僅意味著中華文明理念世界感召力的增強,也進一步堅定了文化自信,為全球文化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對增進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文化認同、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中國人心目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醒目符號,蘊含了“辭舊迎新”的文化內核、“闔家團圓”的情感歸屬和“踔厲奮發”的精神狀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春節是辭舊迎新的美好時刻,總會給人們帶來新的憧憬。”春節起源於農耕時代的祭祀傳統,與農事生產、節氣更替密切相關,體現了中國古人的時間自覺和生命意識。歲末年終,季冬之月,既是冬臨大地萬物斂藏的時節,也是孕育新的生機的時節,春節因此成為代表新舊轉換的重要時間節點,被視為新一年生產活動的開始,寓意著冬寒褪去春意破土而出的美好憧憬。隆重地送走舊年和寒冬,為迎接新年新春做好物質、社會與精神准備是春節的重要內涵。
從時間跨度來看,春節開始於臘八,結束於正月十五,在這個吉慶歡愉的時段,人們圍繞辭舊迎新、祈福納祥、團圓和諧主題,通過送神掃塵、沐浴祛穢、祭祀先祖、爆竹迎年、走訪拜年、元宵燈會等一系列習俗,告別過去、開啓未來,生動展示了中華民族的生活哲學與價值觀念,承載著中華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價值理念。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春節”申遺成功,不僅是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成果,更是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的有力彰顯。圍繞著春節的種種風俗儀式,在漫長的歲月中伴隨著中華各民族交流融合的歷史進程,逐漸成為蘊含家國意味的文化符號,參與了所有華人文化與情感共同體的建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