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1月5日電/據新華社報導,揮別冬至,迎來小寒。
此時節,北國四野蒼茫,千里冰封;南方多地寒意刺骨。元代文人吳澄編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雲。月半則大矣。”意為小寒時節天氣寒冷,但未至最寒,到大寒時節,寒冷才會達到極致。
古人將小寒分為三候。一候雁北鄉。這指的是,大雁開始向北方遷徙。二候鵲始巢。此時,喜鵲開始銜草築巢,為即將到來的春天以及孕育後代做好準備。三候雉始鴝。“雉”即野雞、山雞,“鴝”為鳴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時會感陽氣的生長而鳴叫。
對此,華東師範大學民俗學研究所教授田兆元表示,這三候都在描述禽鳥類,古人通過觀察禽鳥的行為、習性來反映節氣變化,不僅體現出對自然萬物以及氣候、物候變化的細微觀察,更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比如,這裡的喜鵲,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吉祥之鳥,其築巢行為不僅體現了動物對生存環境的積極適應,也寓意著新春的到來和生命的延續。
小寒時節,民俗活動也是豐富多彩的。比如,人們會納福祈安,祈求家庭的安全和幸福;吃餃子,因為餃子形狀像元寶,象徵著財富和好運;還有“裹霜”習俗,即在凌晨穿上單衣或薄衣,裹上一層薄薄的霜,寓意增加身體的健康和活力。
歲暮知小寒,圍爐話新年。隨著春節的臨近,人們也開始忙著準備年貨,寫春聯、剪窗花,趕集買年畫、彩燈、鞭炮等,為春節作準備。這些民俗活動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也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尊重。
一念寒風起,一語冬情生。冬天的冷通常不討喜,但冷並不意味著生機斷絕。古人懷揣一顆詩心,總能在冰天雪地、寒流湧動的時節,捕捉到山河大地裡迸發的生機和美好。比如喜鵲登梅,是小寒物候,也是晚冬迎春景致,有著美好的寓意。文人墨客在這幅嚴冬畫卷的留白處,留下無數章句詩篇。
其中,唐代詩人元稹的《咏廿四氣詩·小寒十二月節》中就有提及喜鵲的詩句:“小寒連大呂,歡鵲壘新巢。拾食尋河曲,銜紫繞樹梢。”詩人形象地描繪了小寒時節喜鵲忙碌築巢的情景,展現了對春天即將到來的喜悅。
中國古代文人對梅花情有獨鐘,聽雪花簌簌落,聞早梅淡淡香,歷來都是一件風雅之事。梅花也以其凌寒獨自開的特性,象徵著堅韌和高潔,成為小寒詩歌中的重要意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