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導演呂克·貝鬆2024年12月在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上指出,人工智能是“很好的工具”,但無法創造出類似《狗神》或《碧海藍天》那樣的原創作品,因為它只能基於現有素材去創作。
中國電影人對此也持類似觀點。饒曙光表示,“人的想象力、創造力是人工智能無法替代的。”但他強調,電影人要迅速、全方位學習和掌握人工智能技術,否則可能被更熟練掌握人工智能技術的人淘汰。
中國電影業的人工智能革命與好萊塢的發展形成呼應。2024年,獅門影業與人工智能初創公司Runway合作,利用其龐大的影視庫開發人工智能視頻模型。而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加入人工智能公司Stability AI的董事會,顯示出人工智能在創意領域的潛力。
陳旭光認為,在人工智能全面進入影視行業的趨勢下,影視工業將會轉向越來越“輕量化”的模式。“一個小團隊,甚至一個人,在AI的加持下便可以成為一支生產力和創造力極強的工作流和工業鏈。”
人工智能在中國的應用範圍不斷擴展。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報告指出,截至2024年6月,中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的用戶規模達2.3億人,占整體人口的16.4%。
“遲早AI會全面擁抱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每一個人都會變成AI的好朋友。”俞白眉指出,這9名導演拍攝的AIGC電影短片“不管好還是不好,都給觀眾做出示範——其意義在於未來不是衹有導演能夠拍電影,每一個人都可以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