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5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我們每年跨境貿易單證總數超萬張,每次辦理業務時,財務人員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準備材料,向銀行逐筆提供。”廈門市一家電子元器件生產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自當地銀行實施外匯展業改革後,企業作為一類客戶,提交指令即可直接辦理外匯收支,單筆業務全流程處理時間壓縮至5分鐘以內,節約了公司人力成本和財務成本。
銀行外匯展業,一般是指銀行在為客戶辦理外匯業務過程中開展的識別客戶、審核資料、監測風險等活動,是近年來外匯領域重點推進的一項基礎性、系統性工作。
近期,國家外匯管理局出台了銀行外匯業務盡職免責規定、外匯風險交易報告管理辦法等3項配套法規文件,並指導全國外匯市場自律機制發布了3項行業指引規範,進一步細化對銀行操作環節的指導,推動銀行規範、高效地實施好改革。
2023年,國家外匯管理局推動銀行外匯展業改革,把識別企業等工作放到前面,並加強事後風險監測,改變了以往需要逐筆審核單證的外匯業務辦理方式,使優質客戶可以免於審單,憑借其指令銀行就可以辦理外匯業務,實現了提高效率和防控風險的更好結合,也為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便利。
“改革實施一年來,銀行積極參與,社會各界反響良好。”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李斌14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目前,參與銀行已經從起步時的4家增加到16家,覆蓋範圍逐步擴展到全國。從市場反饋和運行效果看,初步實現了為銀行“減壓”,為企業“減負”的目標。
李斌說,改革明顯減輕了銀行事中審核的壓力。銀行為優質企業辦理外匯業務不再需要“一單一單審”“一單一單核”,資料審核壓力大幅減輕,業務辦理平均時間縮短了50%以上。由於對客戶風險進行了識別和分類,銀行還可以針對不同客戶創新、定制各類便利化服務產品,可以更加精準地滿足客戶需求。
“改革進一步擴大了便利化政策的企業覆蓋面。”李斌說,目前,已納入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在內的銀行優質客戶1.8萬戶,憑指令辦理跨境收支業務超過2600億美元,企業資金周轉效率進一步提升。
此外,改革也有效提高了風險防控質效。李斌認為,改革以後,銀行可以依靠更加扎實的客戶識別和分類,將審核力量更多集中到高風險客戶和業務上。同時,事後監測系統可以比較全面、及時地回溯跨境交易,實現異常交易早識別、早預警和早處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