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0日電/據人民網報導,中國帶給世界的,有防沙治沙的具體辦法,也有人沙和諧、“綠富同興”的發展理念。
“中國不僅有效改善了本國的生態環境,還積極推動國際防沙治沙合作,為全球應對氣候挑戰樹立典範。”不久前,英國《晨星報》網站刊發文章,稱讚中國在荒漠化防治領域取得的成就,認為中國為全球荒漠化防治提供了寶貴借鑒。
荒漠化是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大生態問題。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積最大、受影響人口最多、風沙危害最重的國家之一。從頒布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法,到組織實施重點生態工程,再到強化科技創新支撐……長期以來,我國將防沙治沙作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任務,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如今,我國森林覆蓋率已超過25%,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成為全球增綠貢獻最大的國家和防沙治沙的國際典範。
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認識這一歷史性轉變里的中國智慧,有三個維度。
一個是時間的維度。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2024年年初發布的公報顯示,全球每秒鐘就有相當於4個足球場大小的健康土地退化。然而,治理荒漠化,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以塔克拉瑪幹沙漠的防沙治沙為例,2024年底,環繞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全長3046公裡的綠色阻沙防護帶實現全面鎖邊“合龍”。把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圍起來,我們用了將近半個世紀。有當地幹部回憶,幾乎每一片新植的林地都要花費3年、栽種3次以上。沒有再難也不退卻的韌勁,哪來“綠鎖流沙”的奇跡?治理荒漠化,既需要分秒必爭、與時間賽跑,更需要久久為功、堅持打持久戰。
一個是空間的維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