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轉型,提質增效促發展
一把好刀,要經過30多道工序才能“煉”成,每個工序都需精益求精,才能保證質量。為此,不少刀剪企業開始積極投入數字化轉型,不斷推動生產精細化。
走進位於陽江江城銀嶺科技產業園的張小泉智能製造基地,只見各生產線正有序運行。自動化開刃生產車間里,機器人夾起刀具,敏捷地將其轉入磨刀模塊,只需數秒,一把嶄新鋒利的菜刀完成開刃。“開刃角度、鋒利度對刀具成品來說非常重要,這條自動化開刃生產線模擬人工開刃,配合機器智能視覺系統、恒定力控制系統,能夠規避不確定因素對刀具品質的影響。”現場操作人員說。
據介紹,除了開刃,該基地的下料、水磨生產線也已實現自動化生產。下料是刀具生產的首道工序,自動化生產可以提高操作效率,且安全性更高,極大減少了傳統人工操作可能帶來的風險;到了水磨環節,機器精準控制不同點位的研磨方向、角度、力度等,將原本傳統多人操作的生產線簡化為單人管理,提質增效。
積極推動數字化轉型的還有陽江十八子集團有限公司——重點研發自動化生產技術,研製熱處理自動化設備、自動化智能化拋磨加工設備等。公司生產總監李澤欣介紹,企業對所有工藝流程都編制了技術改良總體規劃,按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分類分步研製各種技術方案,並與科研機構及設備供應商合作,共同實施方案,研究技術難點。“數字化轉型幫助我們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已經成為大勢所趨。”李澤欣說。
尋找新機,品牌“出海”拓銷路
一直以來,陽江刀剪產業重視外向型發展,但“出海”的多是產品而非品牌,導致不少企業面臨“活沒少幹、錢沒賺到”的情況。
“一把中高端小刀,為歐美市場代工,利潤大概二三十美元。如果是自有品牌,可以賣到100美元左右,利潤是代工的2倍。”廣東拓必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周鴻鋒說,為提升自有品牌的海外認知度,公司參加了不少國外展會,但收效甚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