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村口不遠處,便是村民汪勝娟的家。作為土生土長的汪滿田人,她已經做了40餘年的魚燈。
“竹子最好要用3年以上、6年以下的,秋冬的竹子含水量少,也比春夏的竹子更好。”汪勝娟手上不停,邊製作邊向記者介紹,“包裹魚燈的材料最好選用綿紙,顔色更加透亮,點上蠟燭也更好看。”
近年來,通過網絡傳播,汪滿田魚燈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多,不少外地遊客還專門跑來看。每年嬉魚時,村里堵得水洩不通。
魚燈“出圈”了,汪勝娟的訂單不斷。“我不僅接線下的訂單,還有不少人通過短視頻平台聯繫我。”今年61歲的汪勝娟,這幾年也學會了拍短視頻,她的社交賬號上發布了不少魚燈製作和表演的視頻,吸引了上萬粉絲。
“現在訂單已經排到元宵節嘍!”汪勝娟一個人做不過來,還拉上左鄰右舍一起趕制訂單,“難得大家喜愛我們的魚燈,得加緊製作,保障魚燈供應。”
在汪滿田村的魚燈工坊,記者見到了村民汪智紅。他正帶著其他村民一起,高舉一只長近6米的魚燈,上下起伏,左右擺動。“我們表演隊現在有80多人。”汪智紅說,去年一年,他們就演出了30多場,足跡遍布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四川等地。
走進汪滿田村的文創店,氣球魚燈、魚燈書簽、魚燈冰箱貼等各類產品讓人目不暇接。汪滿田村黨總支書記汪軍華表示,未來將引入非遺研學、工藝展示等多種業態,打造汪滿田魚燈非遺民俗文化融合基地,讓這個傳承600多年的技藝真正“活”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