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1月15日拍攝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新華社記者 黃博涵 攝(圖片來源:新華社) |
為了聚變能源的夢想,全球科學家們已經努力70餘年。但目前,全球核聚變實驗裝置離真正實現發電還有一定距離,主要面臨的挑戰包括必須能達到上億度高溫、長時間穩態運行並且具有可控性等。這也正是EAST不斷加速奔赴的方向。
“一個聚變裝置要達到千秒量級的穩定可靠,確保實現等離子體的長脈衝穩態運行,未來的聚變電站源源不斷發電才有可能。”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宋雲濤說。
他說,實現“1億度1千秒高約束模”將聚變能源的研發進程往前推進了一大步。
實驗參數跨越的背後是基礎研究和工程技術的跨越。中國EAST裝置上有核心技術200多項、專利2000餘項,匯聚“超高溫”“超低溫”“超高真空”“超強磁場”“超大電流”等尖端技術於一爐。自2006年EAST建成運行以來,已經開展了20餘輪物理實驗,等離子體運行次數超過15萬次。
中國向著“終極能源夢想”更近一步的成果,也將造福全球。
2006年,中國正式成為全球最大“人造太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的參與方,在這個被視為全球各國共同“種太陽”的國際大科學工程計劃中,等離子體所是中方任務的主要承擔單位之一。
長期以來,EAST團隊通過開放共享的建制化管理模式,在第一壁材料等研究領域國際領先,能為ITER提供長脈衝穩態高溫等離子體運行的實驗平台,一直都是ITER和多國聚變專家青睞的合作對象。
2024年年初,ITER實驗運行部門負責人等百餘名中外科學家曾在EAST開展聯合物理實驗,為ITER的未來運行“打樣”,提前演示並攻克相關技術難題。
宋雲濤介紹,等離子體所與全球50多個國家超過120家科研機構建立了穩定的交流與合作關係,還助力東南亞、西亞、南美、北非等地核聚變新興國家的相關學科和實驗裝置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