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老齡化不僅是新挑戰,也為產業發展帶來新機遇。我國人口低齡老齡化特徵明顯,低齡老人更易於接受新事物,享受型消費需求旺盛,願意使用智能家居提升康養品質,樂於培養多元化的文體類興趣愛好,敢於嘗試追尋“詩與遠方”的小眾旅程。加快發展康養產業、銀發經濟,這些“時髦”定會成為更多老年人的日常。
由此可見,既強化公共服務兜底作用,也積極採取市場化的方式滿足多元需求,才能助力養老生活更多彩。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曾有一位作家如此描述自己的心態,“一個老年人從來不想感到自己是個老年人”。老有所為,不僅是社會的期待,也是老年人發自內心的精神需要。銀齡教師重新走上講台,照亮偏遠地區孩子們的人生路;在上海,低齡老人志願者結對服務高齡獨居老人,預防風險,傳遞關愛……在各行各業,仍有許多老年人發揮餘熱,在為他人、社會奉獻的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拓寬人生維度。也正因此,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還要進一步暢通老有所為的渠道,幫助老年人更充分地參與社會發展。
對個人來說,衰老是每個人必經的旅程。對國家而言,應對人口老齡化是現實課題。加快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培育更加積極友好的社會心態,相信就能助力更多人少一些“常恐秋節至”的煩憂,多一些“我言秋日勝春朝”的樂觀,讓銀齡生活擁有更溫暖、更幸福的“打開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