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在石頭山上種樹,談何容易!葛永剛跑遍山坡,細察地貌,一點點刨開薄薄的土層,眉頭越擰越緊。縣裡請來省農科院專家,現場指導,開出“藥方”:鑿開石頭,挖成石坑,搬來“客土”,再行栽培。
挖掘機進場,隆隆的撞石聲,此起彼伏。整整一年時間,硬是鑿出一排排兩米見方的石坑。篩出碎石,填入新土,種下千畝果樹。
2019年,櫻桃園進入盛果期,大方縣組織舉辦櫻桃文化節,一周吸引6萬多名遊客,賣櫻桃收入100多萬元,周邊100多戶農民也跟著種櫻桃,吃上“生態飯”。
荒山披綠,點石成金。羅家坡的新變化,激勵著大方縣幹部群眾扛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使命,推動從石漠化嚴重地區向生態環境優美地區轉變。
“我們以兩個鎮14個村為試點,按照每株樹每年3元的價格,在全省率先推行單株碳匯交易,調動群眾參與林木管護,鞏固石漠化治理成果。”洪本江說。
2021年至今,大方縣累計投入1.78億元,嘗試“帶狀清理”“塊狀整地”“鋪膜保水”等方法,優化樹種結構,治理石漠化土地35萬畝,探索出一條因地施策、產業治理的路子。
葛永剛看到更多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實踐路徑:羅家坡下就是支嘎阿魯湖,到果樹開花、結果的時節,林湖相映,美不勝收。
他在山下種植樹苗,或補栽,或售賣;建起民宿、游樂場,與畢節市旅遊開發集團談成合作,打造農旅一體化項目。目前,果園長期用工數十人,采摘季雇工100多人,每年發放工資超過百萬元。群眾持續增收,又編了一段順口溜:“從前石頭多,怕過羅家坡;現在種滿樹,變成金窩窩!”
如今,一條曲折盤旋的硬化路正在修建,總長3.4公里,直通羅家坡。發展的坦途,正在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