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2日電/據央視新聞報導,2024年10月,一則標題為“大媽擺攤賣水果被罰16萬,監管局回應不交就罰145萬”的文章在網絡上廣為流傳,引發眾多網民關注和議論。經調查,這篇文章是一家公司AI炮製出來的,它的背後,隱藏著怎樣一個產業鏈?
先尋找高熱度文章 再用AI仿寫洗稿
仔細查閱這篇文章可以發現,除了博眼球的標題,文章內容也非常具體,聲稱“在山東濟南,65歲吳大娘為給兒子攢錢結婚,擺攤賣水果,卻因為沒有執照被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要求罰款,如果拒絕配合還要提升賠款數額至145萬”。
如此聳人聽聞的描述引起了網友的關注。
經民警查明,當地根本沒有發生過這一事件。濟南市場監管局隨即發布了辟謠聲明,並將相關證據提交給了警方。
這則虛假信息出自湖南長沙的一家傳媒公司,隨後濟南警方與長沙警方聯合辦案,發現這篇引發熱議的文章,居然是該傳媒公司通過AI工具生成的。
聚焦虛假糾紛 製造對立情緒引流獲利
警方調查發現,湖南的這家傳媒公司日常發布的文章主要聚焦虛假的社會矛盾糾紛,而之所以選擇這樣的題材,是因為他們發現,矛盾衝突越激烈的文章,閱讀量就越高,也更容易讓自己的賬號盈利。
在這家公司的運營流程手册上可見,法律類文章要能引起公憤,比如農民被罰、執法部門執法不當,開出天價罰款、政府霸占農民土地不還等等,總之他們的宗旨就是:用戶看完感到憤怒的,就是一篇合格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