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24日電/農曆新年是華人社會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過年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民族情感,更象徵一年辛勞後回家團聚的溫馨。在此期間,人們熱切期待的活動之一就是“拜年逗利是”。即使隨著現代社會發展,電子拜年逐漸盛行,但很多人仍然重視傳統的親自拜訪,展現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
香港文匯報報導,拜年儀式通常從家中開始。初一早晨,晚輩穿上新衣,向長輩拜年,祝福他們健康長壽,萬事如意;而長輩會分發事先準備的“壓歲錢”給晚輩,讓他們把錢放在枕頭下,以辟邪避災,寓意新年平安健康。“壓歲錢”的習俗源於民間傳說,相傳古時有一黑手白臉的妖精“祟”,每年除夕夜會出現嚇唬小孩,為了趕走“祟”,人們點亮燈火通宵不眠,並在孩子床邊放置銅錢,以“壓祟”,也被稱為“壓歲”。後來那成為了過年習俗,演化成以派利是(紅包)作祝福。
完成家中拜年後,人們外出拜訪親友。一番“恭喜發財,利是逗來”的祝福聲後,大家攜帶禮物,如水果、糕點或地方特色禮物拜訪,傳遞祝福,彼此笑臉相迎,是過年難得的溫馨場景。利是封裝著美好祝福,選擇封套時,紅色、紫色、粉紅色被視為最具吉祥之意。而傳統上拆利是時間主要有兩個吉日,農曆正月初七和元宵節後,象徵著祝福與好運的開始。
不過,近年來不少年輕人卻對向長輩拜年感到困擾。由於與親戚互動相對減少,加上價值觀等因素影響,新一代與長輩或出現代溝;也有部分離家讀書或工作的年輕人,陷入過年是否回鄉的糾結,因在父老鄉親面前,可能會在工作,收入和情感方面受到審視,更擔心被催婚催生帶來的壓力。因此,與和親戚拜年相比,一些年輕人更喜歡和三五知己吃飯聚會,過個好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