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9日在香港街頭拍攝的叮叮車上的慶祝標語。(來源:新華網) |
四、攜手同進:助推改革開放的有力抓手
“我們歷來認為,香港的主權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但香港又有它的特殊地位,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這個問題本身不能討論。但可以肯定的一點,就是即使到了1997年解決這個問題時,我們也會尊重香港的特殊地位。”
--1979年3月29日,鄧小平會見麥理浩時關於香港地位問題的講話
直至現在,回顧港英殖民時期的歷史,有些人甚至認為從頭至尾都是美好的。但事實上,在上世紀50年代,香港各方面的狀況還不如上海。到了60至70年代中期,香港的生活較之內地稍好,但也並不是非常繁榮。今日香港所引以為傲的法治、高福利,在那個時代幾乎沒有。殖民政府內部橫行的腐敗令群眾深惡痛絕,“白人至上”的種族論甚囂塵上,勞工階層的抗爭從未停止過。直至70年代中後期,香港才進入飛速發展階段,人們將這一階段稱為“麥理浩時代”,被認為是香港的黃金時代。但人們往往忽略了一個事實,沒有祖國內地實施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經濟騰飛,香港難以取得快速發展的非凡成就。
建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香港以其特殊的地理和歷史地位,一直扮演著中國內地與世界各方面的“連絡人”的角色,而改革開放使香港“連絡人”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地發揮了出來。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由此拉開序幕。1979年3月,港督麥理浩訪問中國內地,鄧小平在會見他時表明了中國政府對香港問題的立場。其後,在香港施行“一國兩制”的構想逐漸付諸實踐。1984年12月19日,中英簽署《中英聯合聲明》。政治氛圍的轉暖引發大批港商投資內地、搭乘改革開放快車的熱潮。
《中英聯合》聲明發表後,香港經濟發展迅猛,1986年至1988年,香港GDP年均增長率為11.3%。1985年,中國內地成為香港最大的交易夥伴,並一直保持至今。1987年,香港一度取代日本成為中國內地最大的交易夥伴。到1988年底,中國各家銀行擁有的香港債權已達1000億港元。內地通過香港對外投資額占全國對外投資總額的比率長年保持在60%左右。改革開放初期,內地經濟的騰飛令香港受益匪淺。
港商群體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創造了多個“中國第一”。1980年4月,美心集團創始人伍沾德成立內地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1990年,由霍英東主導建設的廣州白天鵝賓館成為完全由中國人設計建造並管理的第一家五星級酒店。邵逸夫自1985年以來通過邵逸夫基金會,連年向內地教育事業捐贈,累積近50億港元,建設各類專案達6000餘個,是中國捐資助學“第一人”。更多的事例不勝枚舉,充分顯示了港人反哺內地的愛國熱情。在改革開放40餘年的征程中,港人與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彼此成就,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績。
五、赤子回歸:一國兩制構想的成功實踐
“由於香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和祖國分離,香港同胞往往對國家缺乏瞭解。在‘一國兩制’的新環境下,我們將會有許多機會和充分條件,去認識國家,認識民族;去熱愛國家,熱愛民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重新接上中華民族的根,‘一國兩制’的事業才能成功。”
--1997年7月1日,董建華在就職典禮上的講話
“一國兩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解放思想的重要成果,更是國家改革開放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種政治寬容精神的體現。這種寬容體現在對祖國統一事業上的創新性解讀,容許不同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存在,尊重既有的客觀事實、歷史傳統。同時,“一國兩制”也是過去對立的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之間的一種“和解”,促進兩種制度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在人類政治文明史上寫下了光彩奪目的中國方案。
自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歸起,港人實際上已開始享受兩種制度相互交融而帶來的各種紅利,在從政、經商、就學等多個方面享受著超國民待遇。在“一國兩制”和《基本法》成功實施的24年里,中國共產黨成功帶領香港人民克服1998年金融危機、2003年“非典”以及當下的新冠肺炎疫情等多種困難,推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制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支持內地企業到香港IPO上市、開放“自由行”等等,這些惠港舉措極大地促進了香港經濟的向上發展以及民生事業的長足進步。
在經濟上,2021年3月,香港在由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與英國智庫Z/Yen集團聯合編制的“第29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GFCI 29)”中名列全球第4名。2021年6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公佈對香港金融體系評估的總結,再次肯定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在民生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20年最新發佈資料,香港從2018年起已連續兩年成為世界上人均壽命最高的地區,平均壽命為84.7歲。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根據地區居民平均壽命、受教育年限、人均國民總收入所計算出的“人類發展指數”中,香港在2018年的排名高居全球第4。一系列的事實均證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一國兩制”沒有辜負港人對於美好生活的期待。
但是,仍然應看到,回歸以後,殖民主義的幽靈仍長久地盤踞於香港社會。“戀殖情結”在西式“民主”“人權”“法治”概念的包裝下無限放大,終於釀成2003年“反二十三條”、2014年非法“佔中”、2019年修例風波等重大動亂。反中亂港分子一貫把中央的寬容作為攬炒的砝碼,只允許講“兩制”,而不允許講“一國”。無限放大“高度自治”,仿佛只有反對派恣意妄為才是“一國兩制”,而中央政府行使憲制權力,維護國家安全,就被污蔑為“專制”。這種妄圖造成中央管治權“空心化”的圖謀,終於在香港國安法和選舉制度的完善下徹底破產。但這些動亂也令人意識到,“一國兩制”在港實踐的道路仍然充滿挑戰。沒有“一國”何來“兩制”?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
六、展望未來:開啟良法善治的嶄新篇章
“對香港、澳門來說,‘一國兩制’是最大的優勢,國家改革開放是最大的舞台,共建‘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實施是新的重大機遇。我們要充分認識和準確把握香港、澳門在新時代國家改革開放中的定位,支持香港、澳門抓住機遇,培育新優勢,發揮新作用,實現新發展,作出新貢獻……”
--2018年11月12日,習近平在會見港澳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時的講話
香港以自己的特殊經歷融入了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矢志奮鬥的壯麗史詩,“一國兩制”事業成為其中的華彩篇章。當歷史照進現實,許多事實便清晰明瞭。是誰真正關心港人福祉、是誰始終珍視香港價值、是誰堅決捍衛“一國兩制”,答案只有一個,當然是中國共產黨。
在香港國安法、選舉制度改革的新常態下,香港面臨著再次騰飛的重大機遇。目前,香港經濟社會已由亂轉治,徹底擺脫困擾多年的“政治泥沼”。如何聚焦民生,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把握機遇儘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將是未來重要的考驗。香港將怎樣填寫好這一張張沉甸甸的答卷,從而開啟良法善治的新篇章,我們充滿期待。
作為“東方之珠”的香港是絢爛多彩的,在眾多的光譜中,紅色的香港格外引人注目--那是革命浪潮中港人的澎湃熱血、苦難歲月中港人的百折不撓、國家崛起中港人的艱辛付出,而這一切都與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的奮鬥歷程牢牢地綁定在了一起,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為了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懈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