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基會談判團隊碰到生手上路窘境。(中評社 鄒麗泳攝) |
中評社台北6月15日電(記者 鄒麗泳分析報導)兩岸兩會恢復制度化協商管道,是按照“胡吳會”劇本演出,基本上是“按表操課”。原本“西線無戰事”順暢無比,但因久未練兵,加上“新手上路”,海基會在談判過程中,過早釋出一些議題。其中,有關“兩會互設辦事處”及“航線截彎取直”的話題餘波盪漾。
海基會6月11日出發赴北京,隨行的海基會副秘書長龐建國“空中”釋出週末航線截彎取直,隨即被“陸委會”“未授權”為由加以否定;12日晚上,兩會針對兩項議題進行全天候協商,晚上放風會時,媒體指名道姓請龐建國回答,江丙坤主動跳出來體恤下屬說“由我來說明好了”。他強調,截彎取直是在“陸委會”授權範圍,因為“兩岸包機直航包含很多,如航點、航線及航班等等”,為愛將龐建國緩頰意味明顯,卻也引燃“陸委會”與海基會不同調的置疑。
新任副秘書長龐建國是學者出身,擔任議員時伶牙俐齒,“立委”愛拋議題、製造話題無可厚非;但是,海基會副秘書長角色廻異於“立委”,他沒有處理兩岸事務的實戰經驗,在測試風向球的拿捏上,確有過猶不及之處。
爭議話題還有“兩會互設辦事處”,12日“江陳會談”後,高孔廉率官員上桌談判,江丙坤則參觀香山碧雲寺孫中山先生衣冠冢,深受江信賴的龐建國再度對媒體釋放“兩會互設辦事處”,又被“陸委會”駁回。
參與兩岸實際談判的台灣官員說,兩岸談判過程中,雙方一定都會相互試探、測試,這是自然現象與必要過程,通常談判成員會先丟一個模糊議題出來做為預告;如果雙方有交集,一定會磨一陣子在討價還價,有時吵架、有時和好;吵過之後,才會逐漸形成共識,這些過程要慢慢累積。若有一方一下子就把雙方可能的共識說出來,結果很可能造成雙方未來達成協議的困擾,因為會出現誰主導結果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