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間的和平是建立在實力平衡基礎上的。有實力才有資格談善意,有力量才可能有和平。冷戰時期,正是由於美蘇軍力平衡,才使雙方學會節制,沒有使“冷戰”變成“熱戰”。而冷戰一結束,各種地區衝突和局部戰爭便層出不窮。以鬆弛武備換取對手的憐憫,結果只能激起對手的殺心和貪欲。充分的軍事準備反而使對手因顧慮重重而增加和平的幾率。
中國的最大目標是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內部現代化需要穩定和平的外部環境。但“樹欲靜而風不止”,美國為防範中國崛起而加快戰略東移步伐,中國周邊安全環境日趨複雜化,戰爭陰影日趨迫近。顯然,這種既存大國與新興大國的安全矛盾作為一種結構性矛盾,只能盡量管控,而不可能回避和超越。
毛澤東曾指出,“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妥協求團結,則團結亡。”美國前總統尼克松也曾說過,“對侵略行徑的一次默認將會引發另一場侵略。及時地在某種水平上做出反應,可以避免在較高的水平上做出更大的反應。”簡言之,就是要加強戰備,敢於鬥爭,善於鬥爭。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在安全問題上,中國只能依靠自己,而不可能寄希望於對手的“善意”。尤其在外部挑釁不斷、中國東部安全威脅日趨增大情況下,中國軍力水平提高的消息顯得尤為及時。中國軍力越是強大,亞太地區保持和平穩定就越有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