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手”相見,心照不宣。這不,剛剛照面沒幾天,雙方約定:第一回合,完全“背靠背”,全未知條件下對抗;第二回合,先亮底牌再較量,檢驗戰法運用;第三回合,往極限打,往絕境逼,看看誰的技術過硬、誰的作風頑強……
8年對抗,你來我往,鬥智鬥勇,對抗雙方均獲益匪淺:一個個“短板”被發現,一個個難點被攻克,一個個新的戰鬥力增長點被發掘,實戰化水平顯著提高。防空旅旅長張鬆黎感慨頗深:軍人備戰,難在一個“恒”字。都說當兵打仗如同農民種地、工人做工一樣天經地義。但農民有農閑期,軍隊備戰則不可有半點間歇;工人生產出次品可以重做,軍人在戰場上戰敗則無法“再來一回”——輕者身傷命亡,重則亡國滅家。
“抓備戰抓訓練,重在保持常態化。軍事訓練必須要從應急訓練模式中走出來,從‘任務牽引’走向‘能力牽引’。”在第二炮兵某旅,副政委朱章平沒有講述曾經“百發百中”的輝煌戰績,而是向記者介紹了他們用19年時間去求解的兩個戰場“新命題”:
“全疆域作戰”:第二炮兵是“車輪上的部隊”,實現跨區機動,才能完成全域懾戰。為此,他們常年堅持全員全裝全要素機動,從平原密林到高原戈壁、從熟悉地域到陌生戰場,距離越來越遠、範圍越來越廣、難度越來越大……
“無條件發射”:戰略導彈,如何才能劍隨令出,迅即能戰?他們苦研苦練“劍法”,先後實現了從“固定發射”到“機動發射”,從“擇機發射”到“隨機發射”的多次跨越……
|